|
||||
本报记者 李 杨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生命的对话。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而高效,如何才能让校园充满活力和魅力?文化路第二小学校长金辉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办人们满意的学校,教育就一定要守正出新。 “守正是指恪守正道,是一种对教育理念的坚守;出新是指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守正是出新的根基,发挥主导;出新是守正的补充,相辅相成。”金辉认为,教育是一种延续,学校需要改变和进步,首先要懂得充分利用学校的既有优势和资源。 据介绍,近年来文化路二小以“活力校园”为主题,开发了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如生命教育课程、国学课程、梨园春光课程等,与学科课程共同构成学校活力课程体系,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又具有活力和创造性,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尤其是梨园春光课程,孩子们走进豫剧团了解豫剧发展历史,到城隍庙体验浓郁的家乡文化气息,动手勾画脸谱、制作服饰,跟着名家学唱段……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自主实践、探索,不仅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但创新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工作,抓具体、抓落实,结合学生情况多开展一些小、实、真的活动。”在采访中,金辉告诉记者,从本学期开始,学生们已经体验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 一年级的快乐阅读,二年级的自然传奇,三年级的手抄报,四年级的书法、手工、美食……每个周五的下午,孩子们都快乐地沉浸在自己喜欢的课程中。尤其是版画、数学巧巧手、活力魔方、微电影等课程,十分受孩子们欢迎,不仅让孩子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获益匪浅,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创新的乐趣。 为了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该校还专门从校外聘请专家,为孩子们开设了象棋、篆刻、剪纸三门校本课程。“教育需要创新,但必须还要继承传统。”金辉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瑰宝,也是一种我们必须要传承的精神财富。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空间。“我们不是要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能成名成家,而是要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为他们兴趣的萌发提供一片沃土。”金辉如是说。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