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6版:经济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聂春洁 王影 实习生 谢娟 文/图 近日气温陡降,冬意渐浓,在街道和小区门口,卖冬储菜的大车成了常客,按惯例,现在正是市民购买白菜、萝卜、大葱、土豆等冬储菜的时节。不过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市场上冬季蔬菜品种日渐丰富,越来越多市民选择现吃现买,传统冬储菜渐渐失去了往日风光。 买冬储菜不再是习惯 在清真寺街,年近七旬的巴阿姨正忙着将买来的萝卜切片,她的几个老姐妹也来帮忙,洗坛子装萝卜干。巴阿姨今年买了一麻袋萝卜和20多棵白菜,萝卜腌萝卜干,白菜留着慢慢吃。“冬天冷,不想天天跑去买菜,就买一些耐放的菜存起来。”巴阿姨说,这几个老姐妹中,就自己还保留着储存过冬蔬菜的习惯。“其实随吃随买也方便,我们这些老辈人,就图个回忆。” 在星月小区门口,一辆卖大葱的拖拉机前,菜贩正将成捆的大葱分开,捆成小把。“大捆卖不动,分成小捆好卖一些。”菜贩说,现在年轻人买菜,很少有人再“买一次吃一冬”,而且如今小家庭多,很多顾客买葱都是论棵买,“分成小捆价格可以卖高一些,就是卖得慢。” 记者随即采访了几位市民,询问对于冬储菜的看法。今年58岁的庞阿姨说:“现在超市随时都有白菜、萝卜、土豆卖,价格也不高,没必要大量储存。”一旁的黄阿姨则说:“家里有暖气,菜放屋里容易坏,再说现在人吃饭变挑剔了,老做萝卜白菜没人吃。” 虽然一次大量购买冬储菜的市民少了,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菜品失去了魅力。经常参加社区科普大学的王阿姨告诉记者,与反季节的大棚蔬菜相比,她更乐意吃当季的白菜和萝卜,“从营养学上讲,大棚里光照和通风都不及田间,蔬菜的营养和口感都会打折扣。” 记者采访发现,往年在市民冬季餐桌唱主角的冬储菜,虽然已不再是市场上的“当家菜”,但因其物美价廉,卖得还是十分红火。 在国棉一厂蔬菜市场里,菜贩告诉记者,即使是寒冬腊月,这里也有几十种蔬菜品种可供市民选择。“现在一年四季,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从事蔬菜零售生意的蔡先生告诉记者,如今市场上销售的70%都是外地菜,比如西红柿、长豆角、尖椒、圆椒、红椒等;剩余30%是本地菜,比如白菜、萝卜、青菜类等,“本地产的白菜、萝卜价格优势比较明显,销量也不错。”蔡先生表示,郑州周边有不少蔬菜基地,供应的反季节蔬菜品种也不少,但是拉低蔬菜价格主要还要靠冬储菜,“种白菜、萝卜不需要大棚,成本小,种植面积大,每年白菜、萝卜大量上市,都会拉动菜价整体下降,让市民得实惠。” 记者了解到,当天大白菜的价格是0.6至0.8元/斤,萝卜是0.7元/斤,成捆的大葱1.5元/斤。相较于这些时令蔬菜,反季节蔬菜的价格则一路高涨,例如,黄瓜2.5元/斤,番茄3元/斤,蒜薹4元/斤。 而在我市的蔬菜平价超市,冬储菜也是“一元菜”当仁不让的主角。据市物价局发布的检测信息显示,近一周来平价超市低于1元的蔬菜品种是:冬瓜0.76元/斤、白萝卜0.68元/斤、大白菜0.68元/斤、包菜0.58元/斤等。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