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劳动保障管理网格化
三项举措加强作风建设
谈心谈话凝聚人心
首批“银龄之家”落户
举办妇代会精神巡回报告会
党建联谊会架起“心通桥”
爱心链条越延越长
社区“法官”用真心换和谐
中原区推进西部核心区建设
乡村大舞台
演出身边事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爱心链条越延越长

本报记者 聂春洁 文/图

初次见到“爱心链服务组”,是在一次志愿服务交流活动上,作为窗口单位的代表,郑州长途汽车中心站“爱心链服务组”成员和民间志愿者热烈交流,共同分享服务心得和助人的快乐,他们的热情和朝气让旁观者印象深刻。

在郑州长途汽车中心站,“爱心链”本是一个有着十多年历史的困难旅客救助基金,从今年9月开始,中心站将“爱心链”延伸为服务组,由16名职工利用各自的岗位平台开展志愿服务,对需要帮助的旅客随时予以帮助。

今年27岁的龚寅龙是客运室代班主任,工作要求他不停地四处走动,自从加入服务组以来,他便成了困难旅客最贴心的人。其他志愿者介绍龚寅龙,最爱提及的是他会说较为流利的英语,曾靠该特长帮一位英国老人找回了错拿的行李。不过龚寅龙却说,作为一名志愿者,助人的快乐则更多源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有些从偏远地区来的农村老人,因为看不懂候车室标示,往往坐在那里一动不敢动,这时就需要有人过去提示厕所的位置,以及开水是免费的。” 龚寅龙说,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最需要志愿服务同时也最容易受到忽视的,往往是这部分旅客。

汽车中心站人流量大,志愿服务无处不在。身体虚弱的老人、残疾人需要用轮椅送上车;带着大件、多件行李的旅客需要使用爱心小推车;带着婴儿的年轻妈妈需要提醒,才能知道可使用母婴室……志愿者石博说,窗口单位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但只要是在用心帮助别人,换来的通常都是笑脸,“对志愿者来说,一个笑脸、一句谢谢就是奖励,也是开展志愿服务的最大动力”。

汽车中心站是公共场所,在这里开展志愿服务,质疑也不可避免。石博说,她用小推车送一名带着大件行李的农村老人上车,旁边一名中年旅客不肯相信这项服务是免费的,一路紧跟不舍,一个劲提醒老人小心受骗。直到石博推着空车打算返回时,中年旅客确认没收钱,才隔着窗玻璃冲她竖起大拇指。石博说,为了减少质疑,志愿者特意用大字在小推车上标明“爱心”和“免费”,让更多旅客享受到了这项服务。

虽然是窗口单位志愿者团队,但他们的服务对象却并没有局限于站内。每天清晨6点至7点,中心站二楼候车站都会迎来一批特殊客人,他们是火车站周边的环卫工人,来此吃早饭、喝热水。“原则上候车室只能让持票旅客入内,但为了不让环卫工人露天吃饭,站里给他们开了绿灯。” 石博说,站内饮水机也对环卫工人免费开放,不论冬夏,随时可来接饮用水。

在各种民间公益活动中,也经常能看到“爱心链服务组”的身影。“我们买过西瓜哥的西瓜,也为独自来郑州看病的商城女孩吴冰清提供过爱心乘车卡。” 石博说,服务组还经常邀请社会志愿者团体过来交流经验,“作为窗口单位志愿者团队,我们希望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将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爱心链条越延越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