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爸的新闻缘
风来了
二宝养鸡
硕果 刘栓阳 摄
几何 张剑华 摄
妞妞的心思你别猜
且行且珍惜
成都,一杯愈酿愈醇的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老爸的新闻缘

凝 冰

最近,我县张罗着举办盆景艺术节,省台的记者光临“寒舍”摄了像。老爸作为苗木经纪人,对着话筒讲了一大段致富经。电视台马上要播放了,老爸决定这回鸟枪换炮,淘汰已用了10年的彩电,添了一台42英寸的等离子,他想知道自己采访那天模样精神不、普通话还标准不。

大家正为老爸“大出风头”高兴时,县城的大商场送货上门来了。老爸咧着嘴,一个劲儿地傻笑。一旁的老妈忆苦思甜,对我们笑着说:“头一回买电视机,你爸爸可是用绳子捆着自己背回来的。”

老爸年轻的时候,虽然干的是耕田耙地的活计,可对国家大事关心着呢。晚上收工后,他常去生产队长家抱回一堆过时的报纸,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一边吧嗒吧嗒吸着水烟袋,一边美滋滋地看新闻。自个儿乐着嫌不过瘾,还读给全家人听,碰上生字时,语速明显有些“打嗝”。

那年冬天,老爸把从河里捞鱼虾卖的8角钱,换回来一只广播喇叭。沿途他一直用双手把喇叭捂在胸前,皴裂的手裳被风吹得血涔涔的,到家后,顾不得涂抹点蚌壳油滋润一下,又忙着钉钉子、接地线。

虽然生活艰难,但阖家老小能团团圆圆听听广播,也算农家一乐。自从安上这能说会唱的玩意儿,老爸喝粥时不再“呼呼”作响,嚼咸菜时啧嘴的音调也比以往大幅度减弱,为的是不弄出声响,以免误了耳朵的“好事”。老妈笑着说,是广播矫正了老爸不雅的吃相。

生产队里年终分配的时候,老爸咬咬牙,花了19.2元买回一台红灯牌收音机,这可是家里的第一件家用电器,从此听新闻学歌曲再也不受时间限制了。然而购买电池也成了我家一笔不小的开支,全家人宁愿少摊几回荞麦面饼,少炒几次蚕豆、爆米花,牙缝里挤挤,也不会让收音机不出声。夜深人静、黑灯瞎火的当儿,有电台播音员陪伴着,我独自一人在家也不觉得寂寞孤单。

刚搞联产承包那会儿,老爸下地干活,常常在田埂边垫上衣服,来安顿好收音机那宝贝疙瘩,音量调得方圆20亩庄稼地都能听到。

冬日夜长,闲来无事,老爸常常跑上五六里路,赶到乡政府大院看电视。那比手绢大不了多少的屏幕里,不时跳跳蹦蹦窜出人影来,让老爸啧啧称奇了好一阵。回家后,他对我和老妈又是一番海吹:“嘿,我还看见毛主席跟高鼻子的外国人握手呢。”那神情,就像他刚从中南海赶回来似的。

改革的春风刚吹来,老爸就预缴了上缴款,承包下生产队的鱼塘,当年就喜获丰收。老爸气喘吁吁地往菜场跑了3趟,扁担都挑弯了。随后他花费750元,弄回1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当晚,看到电视里两条裤腿不一样高的江南农民介绍发家致富的门道,老爸羡慕得近乎嫉妒。

闻知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老爸从中发现了商机,将家里的责任地全栽上了苗木,销往外地卖得好价钱,现款把两只洗衣粉口袋撑得豁了口子。爸妈熄了电灯,用手电筒照着,醮着口水在被窝里数钱,望着边角锋利得能刮胡子的一沓沓100元新钞,老两口兴奋得一夜没有合眼。

乡政府召开表彰大会,老爸戴上大红花,在干部做报告的麦克风前介绍了经验。虽说老爸一直爱听爱看新闻,但从没想到自己也能成为“新闻人物”,因此下台时,紧张怯场的老爸衣服湿得能挤出水来……

不过今非昔比,如今已在商海中遨游多年的老爸这回可老练多了,不讲方言、不夹带口头禅,接受采访时,居然前鼻音、后鼻音也能区分得八九不离十。怪不得老爸这些年总喜欢跟着主持人鹦鹉学舌地练习普通话,这回可派上大用场了。老妈一高兴,时髦的词汇又脱口而出:“咱糟老头子也在与时俱进呢!”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