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lh3b12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春城寻美

陈勤廉

旅游会在昆明召开。一天两夜的火车行程虽说漫长,沿途却能领略西南山川秀丽倒也乐在其中了。

我仰慕“西南联大”已久,走出火车站,径直奔一二一大街298号,当看到朱光亚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10个大字时,我兴奋地拿出相机连连拍照。又听门卫说院内还有旧址遗物,便急步走进院中。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保存中国的教育与文化命脉,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昆明的联合大学。院内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联大原教室、“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闻一多先生衣冠冢等。西南联大在昆8年,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鼎力治学研究,坚持为国育才。这里有张伯岺先生名言“育才先育人”;杨振宁先生名言“中兴业,需人杰”等碑刻……我站在联大旧址院内,浮想联翩,久久不肯离去。一幕幕往事闪现在眼前:闻一多步行入滇、梁思成设计茅草房校舍、华罗庚租住牛圈、吴大猷捡牛骨治病、校长梅贻琦夫人上街卖糕、赵忠尧从英国剑桥大学带回50毫克放射镭……我又高声朗读了由冯友兰先生填词的联大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壮志凌云的歌声,激励着全校师生发奋读书求知,报效祖国。新中国“两院”院士中有联大师生173位,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两弹一星功勋奖……

凡是到过昆明的人,没有不光顾滇池的。

15年前,媒体多次报道:风光秀丽的滇池污染严重,令人痛心。记得园林专家陈从周应邀参加滇池一家高级宾馆的落成典礼,主人再三恳请他题词留念,他看到滇池污染,又填地建宾馆,踌躇良久,提笔写了“回头是岸”四个大字。后来陈从周说,滇池再这样填下去,再这样污染下去,必将是“苦海无边”。随后,社会各界民众的呼吁,加上越来越多“社会名流”的指责,滇池的主人也理解了陈从周题字的深意。于是,加大治理滇池的速度,工业企业全部迁走……。

今天的滇池有没有变化呢?我登上滇池大堤,只见成千上万的红嘴鸥在滇池上空翩翩起舞、戏水觅食。有几位老人把自制的鸟食一部分摆放在大堤的转围堰上,另一部分向鸟群慢慢撒去,有的鸟儿勇敢地飞上大堤啄食,夹在游人之中与人同乐。老人们说,早几年看不到红嘴鸥,这几年水质好了,来自西伯利亚的远方客人又回来过冬了。我伏下身去,细看池水仍有混浊不清之感,据一位从事水利工作的人员说:“再过两个月,牛栏山水将引入滇池,把原来的死水冲洗一净,到那时,500里滇池的水就清澈见底,再没有污染了。”

我到昆明还要寻找另一种美,这是一个人,他是我参加工作领我入户的第一人。

那是1948年秋,淮海战役即将结束,我被《开封日报》、新华社开封分社(后改为河南日报、新华社河南分社)录取。报到时,一位30多岁穿黄军装,戴高度近视镜的人接过行李,领我走进大门,安排了住处,又拿出一本晋冀鲁豫“新华书店”出版的《新闻工作文选》送给我,说:“你先看看这本书,工作随后再说。”他走后,我问通讯员小鹿:“他是谁?”他说:“采访部主任王甸同志。”第二天一早他又来了,笑着对我说:“你独居一室害怕,晚上不敢出来小便,从今天起,让小鹿给你做伴好了!”后来我又听说,他把自己喝的牛奶让给一位身体不好的年轻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又经常听到他与小鹿争吵,不知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小鹿负责他的生活起居,抱怨他不遵守作息时间,经常熬夜工作;王甸却批评小鹿不努力学文化,给他布置的作业老是完不成。善意的争吵,真诚的关怀,这一切都使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亲如兄弟般大家庭的温暖。

1950年新华社各地分社缩编,许多老同志南下支援新解放区,王甸夫妇奉调云南,从此天各一方,一别63年,今天我来到昆明,想见到领我入户的第一人。多方打听,众口一词:清官、好人,他从新华社调任省委领导,仍然礼贤下士,平易近人。他已离休30多年了,不知近况。最后听到一个不十分确切的消息,他已离开人世……

人生短暂,每当我想起20世纪50年代那种真诚互爱的往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将永远铭记那美好的日子!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