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lh3b12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

侯发山

开封市文联对面的一个胡同,有刘青霞故居纪念馆。

刘青霞(1877-1922),河南安阳人,出身官宦门第,原姓马。其父马丕瑶曾任“帝王之师”,教授过光绪皇帝,后外任两广总督,其二哥为晚清翰林。她18岁嫁与河南尉氏大富豪刘耀德,因此称为刘青霞。

刘耀德家中曾挂过“双千顷”牌,外号刘半县,并拥有钱庄、当铺100多家,为当时中州首富。青霞嫁到刘家7年之后,丈夫因病去世,膝下也无子女。当时刘青霞年仅25岁。1907年,她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随兄马吉樟东渡日本,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同盟会。同盟会河南支部在东京创办《河南》杂志,青霞捐两万元巨金作为出版经费。半年后由日本回国,为唤醒民众,着眼于女子教育,于1908年在尉氏开办华英女校,开河南女校之先河。此外她还分别捐钱3000两资助过尉氏高等小学堂和中州女学堂及中州公学,捐银3万两资助北京豫学堂,还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捐地3000亩创办实习桑园,捐银9000两修造贾鲁河石桥,捐地110亩创办孤贫院。武昌起义后,为资助革命党人张钟端起义,捐银1600两。青霞的革命义举为刘氏族人所不容。她决心破釜沉舟,告别她熟悉的旧堡垒。1913年,青霞赴上海面见孙中山,愿将家财捐献国家。当时孙中山担任全国铁路总办,行文到河南办理捐献手续时,适值南北分裂而未成功。1921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她毅然将财产全部交公,用于河南教育事业。她的兄长马吉樟忍不住称赞妹妹:我家小妹名青霞,不让须眉比女侠。平生慷慨不吝金,百万白银为中华。

1922年青霞孑身一人返回娘家,不久病逝于安阳蒋村。她虽然年纪轻轻不到50岁就去世了,但她做的事怕是他人500年也做不到!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原系刘家院落,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传统四合院式民居,保存完整,是清末民初中原地区四合院民居建筑的“活标本”,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

相比于开封门庭若市的龙亭、相国寺等景点,免收门票的刘青霞故居纪念馆却门前冷落,游客三三两两。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保存了大量刘青霞女士的遗物,包括凤冠、文房四宝、家具等,不仅能反映刘青霞的生平,而且对于研究地方民俗、民风、传统习俗等,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