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因收入不高,为省房租,靠捡废品为生的全老太居住在北京朝阳丽都广场南门西侧地下管井里多年,被称为“井族”。而另一位洗车工“井族”王秀青,靠住井下节约的钱供3个孩子上学。在“首善之地”北京,“井族”并不孤独,媒体调查中发现有数十人之众。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有关部门已将一些“井族”居住的井口封死,他们中的一些人将被遣返回老家。(12月8日《京华时报》) 通过媒体的报道,社会对京城“井族”的关注也在持续升温。人们的激情围观,给他们带来利好的一面,是有好心人捐钱捐物帮他们度过这个寒冬;而不利的一面是,因为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赖以生存的“家”——下管井被陆续封堵,他们要么被遣送回老家,要么被送往救助站。估计要不了多久,“井族”将随着社会关注的减弱,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城市将回复往昔的安宁。 不管你承认与否,城市里确实存在着这样一批比纯粹流浪者生活强一点的务工者。他们中的不少人目的并不是乞讨和流浪,而是通过辛苦劳作来养活自己,甚至还要养活家人。他们不是流浪者,因此把他们一概而论的送到救助站也不太合适。由于舆论的关注,人们被他们的一些事迹所打动,不少人给他们捐钱捐物,但那往往是新闻事件处于热潮时的短暂激情。媒体不可能天天都这样关注他们,这样的帮助估计也持续不了太久,而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这种关注热潮之后的稳定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完全可以不住在井里面,回到农村有低保吃,到城里连个藏身之处都没有,何必呢?这样的逻辑,跟“何不食肉糜”没太大区别。吃不吃得上低保难说,他们的孩子要读书,生病要治病,这些事只要是活着总得要面对的。靠自己的力气在城市里务工挣钱,又妨碍了别人什么?无非是住在井下,给这个城市抹了黑。 上帝每关上一扇门,就会开启一扇窗。城市的管理者封上了他们赖以为家的井口,那么就应该给他们开启另一个生存的出口。封住下水井盖很容易,但是让住在里面的人有所归依,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近年来,诸如“井族”这样的社会弱势群体,因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反遭更悲惨的命运的事例已不鲜见。媒体聚集北京“蚁族”,结果“蚁族”聚集的北京唐家岭被拆迁;人们关心北京的打工子弟读书问题,然后他们原本还能读书的学校被拆;这次人们关心这些井底蜗居者,随即这些井口被封堵……社会的关注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福音。关注过后,却是一地鸡毛。 关注没有错,也不必简单的指责媒体报道,让人们了解“井族”这个群体,也是媒体的责任。但不能因为社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城市管理者就用“锯箭疗法”,马上把那些“有碍观瞻”的现象,清理出人们的视野。更需要做的是透过这样一个表象,来看到我们社会肌理的病变,通过更为细致的工作,诊疗这个族群存在的病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这种现象一清除,就万事大吉。 华 文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