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古代书籍的厄运
怎样区分舰艇船
话说“小材大用”
黑水河日落 王国强 摄影
白居易钟情咏牡丹
祝福光明(国画) 李树勋
欧盟总部(国画) 高殿才
《家世》
侯寨村名的由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白居易钟情咏牡丹

慎廷凯

“千年帝都”洛阳,文化积淀深厚。仅就牡丹文化而言,就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题。前不久洛阳市文联举办笔会,盛邀省杂文学会一行作家、杂文家前往采风,期间特意参观了洛阳神州牡丹园。因是初冬时节,园中鳞次栉比的牡丹花坛,早已是枯枝败叶,一片凋零。但到牡丹展馆和温室培植基地,却是另一番景象。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如此等等吟咏洛阳牡丹的名诗佳句,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对于牡丹文化的历史渊源,熟知的人却未必很多。在牡丹展馆,我们听导游介绍牡丹的有关知识,讲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观赏和吟咏牡丹的故事,对洛阳牡丹文化的丰厚无不由衷赞叹。

洛阳作为历史上十三朝古都,早在隋唐时代,随着经济、文化繁荣,帝王将相营造苑圃之风盛行,观赏、题咏牡丹亦蔚成风气。像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留下吟咏洛阳牡丹的名篇佳作。然而综观历代吟咏牡丹的诗篇,多为“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倾国倾城”、“天下无双”等赞美之词,而寓意深远者则为数不多。在这方面,年轻时的白居易,难免随波逐流,也写过像“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和“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吟咏之作。但随着阅历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后来所写的牡丹诗,不再流于俗套。如他在《秦中吟·买花》诗中所写的:“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虽然还是写牡丹,但立意迥然不同,不再单纯赞美牡丹的华丽,而是透过牡丹的繁荣景象,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白居易祖籍陕西渭南下邽,因其祖父在河南做官,他生于河南新郑,成长于伊洛大地,所以视嵩洛如故乡,与古都洛阳有着不解之缘。他对洛阳牡丹更是情有独钟,不仅喜爱观赏牡丹,还亲自“造园”种植。据专家考证,白居易一生曾经营建过四个园林:渭上南园、庐山草堂、忠州东坡园和洛阳履道坊故里园。而其中的履道坊宅园,既是他晚年生活了18年的居所,也是他最爱的私家花园。据他在《池上篇并序》和《池上闲咏》等诗文中记载,此园大约17亩,绿化美化非常之好,种有翠竹、杨柳、桃李,还有白莲、黄菊等花草树木。他还在这里特别精心种了一片牡丹,虽然面积不大,数量和品种也不多,但他并非只为观赏,还为了寄托和怀念他与另一位大诗人、他的亲密诗友元稹。他与元稹曾同时在朝为官多年,不仅政见近似,文学观点也类同,两人曾一起赏牡丹、种牡丹,一起饮酒作诗,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后来元稹因故被贬往荆州,白居易也被贬往江州,彼此音讯不通,生死不知。白居易为此写了《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诗中流露出他与元稹的深情厚谊。

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后,还写过一首短诗,题为《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后来又写《重题西明寺牡丹》:“往年君向东都去,曾叹花时君未回。今年况作江陵别,惆怅花前又独来。只愁离别长如此,不道明年花不开。” 都不是单纯为牡丹而写,而是借题发挥,其中既蕴含他与元稹深情厚谊,抒发自己不能再与老友同赏牡丹的遗憾和伤感,也流露出他对元稹屡遭权贵、宦官打击迫害的愤慨。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古往今来,诸多帝王将相和名家、文人,同样是赏牡丹、咏牡丹,却因人、因时、因事不同,其心情和感受也迥然不同。如今,我们在神州牡丹园大型温室内,欣赏正在含苞欲放的多品种牡丹,看到众多花工正在忙碌着,将数万棵牡丹幼苗加工消毒运往外地栽种,深感当代的洛阳牡丹,不仅文化积淀丰厚,而且经济前景可观。想当年,白居易曾造园种植牡丹,以牡丹诗表达自己的思乡怀友之情;千余年后,在他曾经居住了18年的履道宅园,“白府宅第”的后人们仍在种植牡丹,但也不是只为供游客观赏,更多的则是为了表达对诗人的纪念和慰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