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黄帝故里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产业集聚促转型发展
高标建设公办幼儿园
让孩子入园不再难
省外侨办调研组调研新郑外侨事务工作
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初冬草莓红
市民采摘乐
按照时间节点加快建设
确保群众早日迁入新居
新郑喜获两项农业国字称号
传递声音 服务大局
关注热点 架起桥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产业集聚促转型发展
新 新郑 之

本报记者 赵 地 通讯员 刘右纯

初冬时节,年终岁尾,进入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记者看到到处是繁忙景象。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新港产业集聚区可谓硕果累累,收获颇丰。

今年,该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共22个,总投资121.5亿元,今年累计完成项目投资21.2亿元。其中,投资总额达44亿元的金丝猴食品、润弘制药、威纳啤酒、冠超食品、光明乳业、光阳制版、恒升厨具7个项目今年全面开工建设;投资总额达34亿元中储粮大豆油加工、达利二期、标准化厂房、卓峰制药、新众康医药、鑫隆物流6个项目预计年底将全面竣工,投入运营。

今年,该集聚区预计全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亿元,增长2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5亿元,增长32.4%;实现税收收入2.1亿元,增长65.3%……

数字的背后,记者看到的是新港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水平加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集约节约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新郑市在今年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确立了全力打好产区互动建设、龙湖商贸会展城建设、中心城区新区建设“三大战役”的思路。新港产业集聚区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规划调整、产业集群培育、产城互动发展、服务平台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完善支持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两个转型”,即干道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型,产业“小而全”向主导产业转型,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该集聚区结合产业基础、条件和优势,把郑州市七个主导产业之一的现代食品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通过资金优先投入、产业优先布局、企业优先整合,将其他区域的食品制造企业有序转移到新港产业集聚区。

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后,该集聚区将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放在招商引资首位,把央企、闽商、行业百强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侧重点,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五职”招商、补链招商。

同时,新港产业集聚区始终把项目作为工作开展的主要抓手,为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建立了管委会领导项目分包责任制度和项目协调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市直职能部门和企业参加的项目协调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保障项目建设步伐,建立了项目建设路条机制,积极协调市直相关职能部门为企业开工、建设出具路条,切实推进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

“我们的项目之所以能够快速开工建设,得益于新港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为我们提供的诸多便利和帮助,项目手续办理得很快,服务也非常到位。”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徐国良对新港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服务和办事效率由衷赞叹。

2013年,新港产业集聚区签约新开工项目11家,其中,食品产业项目6家,总投资40.3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项目2家,总投资额11.2亿元,拟签约项目11家,意向投资共计约120亿元,其中超5亿元项目6家,食品产业类项目7家,医药产业类项目2家。

在河赵新型社区建设项目现场,记者看到,目前一期工程10栋安置楼房已经封顶,群众明年7月可完成回迁。为推动产城互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大集聚区内村庄迁并力度,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港产业集聚区启动了总投资约14.8亿,建筑面积约88万平方米的河赵新型社区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为集聚区内河赵村、歹庄、尹庄、西高和崔黄庄等五个行政村1.1万村民提供环境优美、生活便利、设施完善的宜居社区。

不仅如此,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港产业集聚区坚持“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原则,加快以交通路网为带动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产业集聚区与主城区的快速路和内部路网两个建设项目,即与新郑新区连接的总投资1.18亿元全长1.8公里的中兴路东延工程和与北组团连接的投资5200万元全长4.5公里的新孟路拓宽项目,目前两条道路已通车。

“近期,一批投资在10亿到20亿元的大项目即将签约,在新港产业集聚区落户,明年是我们产业集聚区服务提升年,我们将继续结合食品生物医药这个主导产业定位,加大对生物医药和食品企业的招商力度。”谈到明年的发展,新港产业集聚区负责人充满信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