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沈 磊 陈艺民,今年77岁。这位新郑老人虽已到古稀之年,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为新郑的版画事业奔波不辍。 第一次见到他,是半年前在街上,天气正热。老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个大大的布袋子,记者接过手掂量了下,足有十多斤重,里面装满了老人的“宝贝”,打开看都是记录新郑数年来版画事业发展的画册等各种资料。 第二次见到他,是在他的家中。房子陈设简朴,正面一扇墙上贴满了版画作品,还有国内外版画界名人的题词。老人又一次捧出了他珍藏多年的“宝贝”。记者认真翻看每一本画册,老人指着每一幅作品都如数家珍。他年轻时,风华正茂,全身心扑在新郑的版画事业上,如今已两鬓苍苍、银丝满头。 老人和版画结缘源自上世纪80年代。1986年,陈艺民调新郑市教研室工作,任美术教研员。上任之初他便立下军令状,决心改变新郑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 他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在该市中小学开展版画教育。提到为什么选择版画,陈艺民告诉记者,版画对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最有好处,孩子们在制作当中不仅锻炼了动手和动脑能力,还培养了想象力。在他的倡导下,新郑中小学的版画教育开始了孩子般蹒跚学步的起步阶段。 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便结出了硕果。在1990年日本21届世界儿童画大赛中,新郑作品不仅打破了奖牌零纪录,更有两幅作品获得金奖。国际大赛上的一鸣惊人,让新郑的版画教育一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随后,在当年的8月份,日本版画教育家代表团一行30人到新郑访问。陈艺民也走上了他版画人生的第一个高峰。 1992年2月,陈艺民因故退休。退下来的他依然闲不住,他说:“干工作的人上瘾,干的时候即使跑断腿、磨破嘴,但心里踏实。”1993年,他毛遂自荐,重新出山,义务承担起新郑少儿版画教育的担子。 为了普及版画教育,他率领版画教育骨干教师,先后在该市13个乡镇举办了版画教师培训班。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风雪交加的寒冬,他没落过一节课。经过他耐心传帮带,新郑的少儿版画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1998年,新郑市新华路小学、实验小学等五个单位被中国版画家协会、中国少儿版画学会联合授予“少儿版画基地”的称号,五个基地的命名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1994年,在陈艺民的努力下,一度停刊的内部刊物《版画新苗》小报复刊,这个小报是当时新郑版画爱好者学习、展示、交流的主阵地,在陈艺民退休后就处于停滞状态。复刊后,没有地点,编辑部就设在他家中;没有电脑,就用原始的方法印刷;没有人手,从审稿、修稿、照相、洗相、剪裁、编排、校对全都他一个人做,经常忙到深夜。老伴埋怨他整天不管家、不管孩子,眼里就只有版画。外人不理解,当面对他说:“陈老师,你真是个工作狂,我这辈子没见过。”各种委屈、不解、刁难,不管多大的困难,只能更加坚定他心中的那个信念——把新郑建成第一个版画市! 只有流过汗的农夫才能迎来丰收的喜悦,孜孜不倦的辛劳终于换来了新郑版画事业的全面丰收。2000年新郑市人民政府被文化部授予“少儿版画之乡”的称号;2008年,新郑和日本少儿版画研究会共同举办了中国新郑少儿版画回顾展与日本少儿版画新作展;2010年,全国少儿版画展在新郑举办。这三件事在陈艺民的版画事业上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被老人誉为人生“三喜”。 陈艺民取笔名“辛夫”,他说取这个笔名就没有打算一辈子享清福,愿意做一个辛勤的车夫,为新郑的版画事业拉一辈子车……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