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交通治堵要打好“远光灯”
歪 论
当“审恶疲劳”
碰上“悬而不决”
千万警惕“皇帝的亲戚”
需不需要这一场“集体砸纲”
加班无补偿是对劳动和法律的双重蔑视
“父母官”称呼
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东躲西藏也要公款吃喝
症结何在
如何让银行不搞“自我发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当“审恶疲劳”
碰上“悬而不决”

当“审恶疲劳”

碰上“悬而不决”

新华网近日刊载了一篇名为《众目睽睽下一直没结果——盘点2013年的焦点“悬案”》的文章,文中列举了几件今年引起人们关注的“悬案”,包括广东“镉大米”事件、北京“最牛违建”等话题。涉及民生的那些公共话题,公众却依然希望,热议后能有个“结果”。很多热点新闻,时常会成为“烂尾新闻”,严厉表态之后常常再无音信。究竟是公众在多发的事件面前,产生厌倦和麻木不仁的“审恶疲劳”,还是有关部门选择以拖为主导致的“悬而不决”?

或许二者兼而有之。但不管怎样,当那些“旧闻”在一度繁华的舆论面前,失去了公共尊严,当“审恶疲劳”碰上有关部门的“悬而不决”,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让相关责任人搭上了“漏网之鱼”的便船,公共利益的弥补便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到底是生产“镉大米”的人坏了良心,还是检测部门利益至上,关于食品安全依旧是人们最担心的社会问题……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关乎那些公共利益的话题,不会因为新的热点出现而习惯性的遗忘“旧闻”。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下,无论是求解长期的社会问题还是处理突发的事故,政府部门不会因为舆论注意力的减退或转移而受到影响,该担责的应担责,该处置的要处置。可如今这种以“新闻”遮盖“旧闻”的方法之所以屡试不爽,甚至成为公共事件危机应对的不二法门,盖因各种问责处理机制并未按照既定程序发挥作用。

舆论监督如同消防灭火,四处扑救,疲于奔命,这是民意的尴尬,但这并不是“烂尾新闻”的最终宿命。因为有关部门对公共事件的处理可以拖延一时,但只要事实真相未出,公众疑云不散,那些一时被遮丑的新闻,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再度延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尊重一下、敬畏一下民意,依照法律规定,尽快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说法。 马晓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