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郑市志(1986—2005)》
出版发行
建立回访制度 维护职工权益
郑韩故城遗址获国家
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改革创新增活力
大学生村干部进村入户
宣讲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甘心吃亏为群众
myb3c10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甘心吃亏为群众
——记新郑市梨河镇高班庄村党支部书记高国治

本报记者 沈 磊 通讯员 李 博

在通往新郑市梨河镇区的大路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岔路口,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出去直达该镇高班庄村。

这是一条平常的乡村公路,但对高国治来说却不平常,这条路见证了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穷小子到闻名乡里的致富典型,从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到一心为民的“吃亏支书”的人生历程。

高班庄村头有一家金泉药用安瓶厂,是高国治1993年经过多方筹措资金创办的第一家企业。创办企业成了高国治人生轨迹中一个重要转折,从此开始了他的“财富人生”。市场经济风云变幻,他的企业也经历过举债经营、濒临倒闭的困顿境地,但在他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下,企业终于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走上致富路的高国治并不满足,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让周围的父老乡亲也富起来”。2001年3月,高国治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这是他人生中一个新的起点,从此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多、更勤了。

正当他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些人却对他提出了质疑:“老高办企业是把好手,当支书不一定中。”面对质疑和压力,高国治没有退却,更没有刻意为他人的冷嘲热讽去辩解。

当年7月,汛期雨水比往年格外大,村里大街小巷污水横流,村民“出门满脚泥,行车走水中”,不少村民的住房还进了水,排水不畅给群众造成很多不便和困难。高国治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自己拿出两万元钱,请来几十名群众,在炎炎夏日的炙烤下,亲自带头一锨一锹地开挖主街道两侧排水沟。手磨破了,浑身晒得黝黑,夜晚回到家里累得倒头便睡,妻子心疼地埋怨道:“国治,你这么干,有谁能理解你,就是干,也不能这么不要命呀。”而他却头也不回地背起铁锹上路了。十多天过去了,一条长1600多米的排水沟修好了。汛期的暴雨不再困扰村民的出行,群众的住房也不再涌进浑浊的雨水。村里党员干部脸上都充满了赞许的笑容,村民眼中更是闪烁着感激和信任。

局面打开了,工作走上了正轨。高国治开始考虑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他一方面扩大企业规模,为群众创造就业机会。在他的金泉药用安瓶厂逐步发展中,先后解决了村里100余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优先安排了两名残疾人就业。2005年,高国治又投资60多万元开办了一家纸箱厂,一次性安排村里40多名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目前,高国治厂里的200多名工人全部都是本村的富余劳动力,村民除了种地收入外,每人年工资收入增加了2万多元,生活也富足了起来。

另一方面,他还广拓发展渠道,帮助群众寻找致富项目。他积极与该市农业局、种子公司建立日常联系,为村里引来了高效农业生产项目。全村1000多亩耕地现在全都种植了优质小麦,仅此一项每年增加群众收入10万余元。近年来,他先后为村里引来了小麦、玉米制种和肉鸭养殖基地等多个发展项目,仅养鸭厂就占地12亩,一期投资80万元,肉鸭投栏1万余只,带动了全村养殖业发展。同时,他对自主创业的群众总是倾力帮助。村民毛麦林想种植梨树,高国治不仅积极帮助协调资金,还从市里请来农业专家传授管理技术,现在他的果园已发展到10余亩,年收益4万余元。村民时根柱、时留柱兄弟俩要建塑料大棚搞蔬菜种植,他帮忙协调贷款1万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今的高班庄村,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是劳动力,就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村民都说:“要想上项目,就找高支书。”

十多年来,高国治始终不忘原来的心愿,牢记当初的誓言,带领群众在致富路上奋勇争先,按照“双强双有”的标准抓班子、带队伍。村里先后组织开展了“党员科技示范户”、“党员联系户”等活动,在高国治的带领下,村“三委”干部和党员与36户困难户、特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解决资金、场地困难,提供水、电、信息及科技服务,出色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在村里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他多方筹集资金17万元为该村李湾组修建了一条长达1.38公里的水泥路,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积极争取到“京华博爱”援建农村医疗项目,投资1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村级卫生所,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借助上级开展的“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全力协调帮助村里新打深井一眼,将自来水管道通到每家每户;个人出资6000元购买了40盏路灯,安装在村主干道上并承担了全部电费;出资近万元为村里新建的文化大院购买了健身器材,组建了高班庄村文艺秧歌队,并购买了演出服装和道具,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如今的高班庄村,党员干部群众心齐、劲足、气顺,在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大步前进。谈到如今的生活,全村干部群众无不感慨地说:“俺村有今天,都是‘吃亏支书’国治的功劳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