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怀龚自珍
有事没事
《隋朝如此疯狂》
“抓周儿”的由来
李连杰的秘诀
悔其少作
诗性的心灵
qhq3b34
lh3c4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悔其少作

齐 人

悔其少作,指文化人不满其年轻时未成熟的或违心、趋时、跟风作品。悔其少作,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年纪较大,饱经风霜;二是文名显著,成就不凡。

西汉扬雄是“悔其少作”的祖师爷。他早年曾赶时髦,大学作赋,进入老境后,却贬之为“童子雕虫篆刻”,表示“壮夫不为也”,结果,二百多年后的杨修怪他“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

还有唐人韦庄,年轻贫贱时曾写过一首描述百姓离乱之苦的长诗《秦妇吟》,传诵一时,好评如潮,韦庄也因此被誉为“《秦妇吟》秀才”。后来,韦庄当上宰相,人一阔,脸就变,每日里花天酒地,就不愿再提这首诗,还想方设法销毁别人的抄本,并特别叮嘱家人“不许垂《秦妇吟》幛子”。

所以,鲁迅先生曾不无讽刺地写道:“听说:中国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就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我想,这大约和现在的老成的少年,看见他婴儿时代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一样,自愧其幼稚,因而觉得有损于他现在的尊严,于是以为倘使可以隐蔽,总还是隐蔽的好。”其实,这事也不能一概而论,悔其少作情况复杂,原因不同,固有掩饰昔日幼稚不堪之意,也有悔改当初失德不适之意,前者有掩耳盗铃之嫌,后者则有亡羊补牢之功。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在1957年反右时,画过一些错误漫画,讽刺胡风、浦熙修等一些被冤枉的同志,伤害了本不该伤害的人。年老时悔恨不已,他多次对人表示:“我当时这样做,无非是想表现自己的积极、进步,应该说是有私心的。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其实很蠢!所以我说,自己那一段就是大愚若智。”为此,他刻了一方“大愚若智”闲章,时时把玩摩弄,以提醒自己不要重犯当年“若智”的错误。

一向孤傲自负的钱钟书,也曾悔其少作。钱钟书年轻时恃才傲物,目空天下,看不起老师吴宓,“少不解事,又好谐戏,同学复怂恿之,逞才行小慧,以先师肃穆,故尊而不亲。”及至老年,愧悔交加,给已故吴宓女儿吴学昭回信检讨:“先师日记中道及不才诸节,读后殊如韩退之之见殷情,‘愧生颜变’,无地自容。”深悔自己“弄笔取快,不意使先师伤心如此,罪不可逭,真当焚笔砚矣!” 但事已至此,“内疚于心,补过无从,唯有愧悔”。

也有人明知当年作品毛病多多,却毫无悔其少作之意,这也是他的自由和权利。往差里说,这是顽固不化,坚持错误,不思悔改;往好听里说,这是保持历史原来面貌,听任后人评说,这需要勇气,也需要定力

郭沫若在“文革”期间曾写过《李白与杜甫》,是明显的跟风趋时之作,因某高层领导欣赏李白,不喜杜甫,他就投其所好,在书中把李白抬到不可思议的高度,把杜甫贬得一无是处,明显与历史本来面目不符。后来,也未见他有过只言片语的悔其少作之意,也许心底有过但无法明说,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他的文学生涯中的明显瑕疵。

季羡林先生则持另一种态度。《〈季羡林自选集〉序言》中说,在某一阶段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鲁迅先生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有些作者在自编集子里删去了曾发表过的文章,“但我间或仍收在这里面,因为我以为就是圣贤豪杰,也不必自惭他的童年;自惭,倒是一个错误”。

悔其少作,是文人一种复杂的心理,并无是非正误之分,而与个人的性格与美学追求有关,因而见仁见智,各行其是,映射了文学史上斑斓多彩的一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