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地铁来了!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老”地标焕发“新”气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老”地标焕发“新”气象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集体采写

火车站、二七广场、紫荆山……它们是郑州的符号,城市的地标。它们和城市相濡以沫、同生共长,见证了每一步的历史变迁,记录了无数个精彩瞬间。

地铁通了,它们又成为1号线上一个个重要的站点。人流朝这里集聚、再从这里发散。曾经的老地标,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绽放万千新气象。

民生大调查

郑州地铁开通·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郑州电台联合呈现

“我老激动……老自豪……”

人物:贾林 地点:人民路站

职业:铁路工作人员 年龄:52岁

28日上午,贾林坐了1个多小时的车从长江路南三环到了火车站,又从火车站步行到二七广场站,当踏上地铁1号线车厢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

“咱郑州有地铁了,我老激动……老自豪。”

记者在车厢内见到贾林的时候,他坐上地铁已有2分钟,当时记者与旁边的几个乘客聊天,看到记者胸前挂着“采访证”,贾林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记者,似是有满腔的话要说,当记者注意到他时,他已满眼泪水,记者以为他不舒服,上前询问,结果他告诉记者,他是因为激动。家门口的地铁终于通了,而他见证了郑州历史上这重要的时刻。

早上8点多,贾林就从家里出来,他坐在二七纪念塔前的广场上,看时钟一分一分走过,而他在心里默默倒计时,用心灵记录郑州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的到来。

下车后,贾林拍了很多照片,因为手一直颤抖,拍出来的照片不是很清晰,记者提出帮他拍被他笑着拒绝了:“我就想亲手拍,给家人看看,也给子孙们留个纪念。”

“乖乖嘞,郑州也这么牛呀”

人物:区小磊 地点:郑州东站

职业:学生 年龄:22岁

用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的地铁是“高大上”,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听说地铁开通,区小磊和宿舍的同学一大早乘坐570路车来到二七广场,逛了会儿街,几个人便迫不及待地坐上1号线由西向东的地铁。看到车厢内的布置,几个人异口同声的赞叹:“真是高大上呀,乖乖嘞,郑州也这么牛呀!”

区小磊告诉记者,去年暑假的时候他曾去过其他城市乘坐地铁,比较而言,咱郑州的地铁所有车厢是相通的,车体也宽些,所以不但看着宽敞,坐着也舒服。

集体坐地铁去消费

人物:小杨 地点:去二七广场的地铁上

职业:学生 年龄:21岁

记者见到小杨时,他正准备去二七广场参加同学聚会。小杨坐地铁的目的听起来很新鲜:同学在网上团购好二七广场附近的饭店和KTV,今天是集体坐地铁去消费的。原来,现在大学生对网络购物很熟稔,团购的出现使市中心的一些店家把触角伸到了郊区:他们推出的网络团购价格比郊区的同类商家低出很多,这样就吸引了一些郊区大学城的学生把过去在学校周边的消费挪到了市中心。小杨说,过去坐公交需要40分钟到一个半小时,时间不能保证,打的需要30元,太贵;现在有了地铁真是又快又省钱。

“我准备每站都下来拍张照”

人物:黄卓 地点:火车站站区

职业:学生 年龄:21岁

记者在地铁上采访的时候,发现身边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孩拿着一个单反相机,镜头一会儿对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一会儿对着车内拥挤的人群,“咔咔咔咔”高频率地按动着快门。攀谈中记者得知,他叫黄卓,今年21岁,是我市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

“担心手机在室内拍照效果不好,我特意跟同学借的专业相机。”营运首日,黄卓早早就从学校坐公交车来到秦岭路站,“我早去了一个小时,也没闲着,拍了很多张大家在大门外等待的场景。进站区拍得更多了,坐车上也拍,拍景拍人,也不知道拍了多少张了。我准备每站都下来拍,这是第一站,一会儿还上车,到二七广场站再下。”

聊到兴起,黄卓打开相机,邀记者看他拍的照片,一边翻看一边兴奋地说:“郑州首条地铁,那绝对是一件大事儿,我要把这些全拍下来,作为首条地铁运营首日的见证。”

百年火车站的地铁新未来

始建于1904年的郑州火车站,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了郑州从一个小县城到大都市的美丽嬗变。它曾是无数人心中的郑州印记,也曾是郑州最具代表性的窗口;当郑州进入地铁时代,百年火车站依然成为地铁线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28日,地铁开通试运营当天,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感受连通了地铁的火车站,有着怎样的新变化。

上午11:35,西广场北侧,地铁出入口熙熙攘攘,成为略显冷清的火车站西广场最忙碌的一个角落。乘电梯进入地下站台,几台自动售票机前围满了人,有人点击触摸屏买票,更多人围在旁边交流探讨。工作人员不停为前来询问的乘客解惑答疑。站台上,乘车、出口、购票等标示牌遍布车站,一目了然。买票进入候车区,火车站集散、换乘的枢纽地位展露无疑:掂行李的、带小孩的,三五成群的学生、扶老携幼的男女,他们脸上写着不同故事、和着四面八方的气质,会聚到郑州的地铁站;并从这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进城市的大街小巷。

飞驰的地铁,带给郑州火车站的是新的速度、新的开始、新的未来。

高铁站实现最后一公里畅通

2012年国庆节通车运营的郑州火车新东站,成为高铁时代郑州新的标志之一。这里象征着高效的出行、快速的抵达,而下了高铁之后的最后一公里,也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交通的重要标志。

昨日中午时分,记者乘坐地铁抵达郑州东站。下车,右转,出站。正前方,一块指示牌醒目地写着:“出口,新东站”。几乎没走几步,坐上斜梯,出去就是新东站的一楼大厅。“方便、真方便。这可真是零换乘。”记者大致测量一下,无论是从市区内乘地铁来坐高铁的、还是到达后要换乘地铁到市区的,换乘时间都在3分钟左右。

高速的地铁让最东边的新东站离我们瞬间近了。

二七商圈重新焕发新活力

郑州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当然是二七纪念塔。那么地铁1号线最“郑州”的站点也就非二七广场站莫属。从该站位于二七广场西侧的D号口出来,迎面就是二七纪念塔。

进入二七广场站,一面主题为“二七梦幻”的文化墙引人注目,用抛光的不锈钢浮雕和钢板镂空的彩色浮雕,构造出二七纪念塔、飞翔的鸽子、闪耀的星光等,整个站区内,洋溢着浓浓的“郑州味”。

除了蕴含着众多郑州情怀,这里还是著名的“二七商圈”所在地,飞扬的商战硝烟曾引来全国瞩目,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在二七纪念塔周边,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大大小小的商家。

厚重的商业底蕴,如今搭上了地铁的便捷和高效,传统商圈将更具吸引力。酷爱购物的小刘从该站F口出来,一抬眼就看到了她最爱逛的服装店,不由感叹:“这也太方便了吧,出门走两步就到店里了,生意想不火都难啊。”

西流湖成为百姓后花园

西流湖站作为地铁1号线最西端的站点,这里没有商业街,没有政府机构,但是却有着郑州的“绿色港湾”——西流湖城市生态公园。

西流湖城市生态公园北起化工路,南到中原西路,西到凯旋路,东到西三环,总占地面积达3.2平方公里。据介绍,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我市最大的生态景观走廊,西流湖公园水体最深能达到五六米,园区内乔木、灌木、花草将形成立体绿化。西流湖在流经郑上路时,拐了个弯,正好将西流湖地铁站的4个出入口揽入怀中。

运营首日,记者就在西流湖站A口遇到一家从东区坐地铁来西流湖公园赏水游园的市民,“我们在未来路住,早听说西流湖公园改造得很漂亮,孩子一直吵着要来看看,但是太远了,也只能在电视上饱饱眼福,现在有了地铁,半个小时就到了,周末可以常带着孩子来玩了。”

紫荆商圈重迎腾飞机遇

紫荆商圈,曾经是老郑州最辉煌的商圈之一,但随着郑州各大商圈的异军突起、格局板块的重新绘制,紫荆商圈不再那么耀眼。

但是,地铁来了,如一道光芒照进来,把源源不断的客流从四面八方运来,让紫荆商圈迎来重新腾飞的机遇。

地铁1号线紫荆山站位于金水路与紫荆山路交叉路口紫荆山公园地下,是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交会处。1号线为东西走向,2号线为南北走向下穿金水河,两站呈十字交叉换乘。为1号线的最大客流点,在28日首日的运营中,紫荆山站是除二七广场站的第二大客流密集站。

该站共设6个出入口,目前开通3个,均在紫荆山公园内。紫荆山站附近将改造3个公交港湾。

从东边的终点站市体育中心站和西边终点站西流湖站到紫荆山站,分别需要25分钟左右。从地铁内可以直达紫荆山百货大楼,但目前由于一些收尾工作需要做,这些直达出入口还没有投入使用,但市民可直接从F出入口到达地面,然后从地面进入紫荆山百货大楼。可以想象,待2号线通车后,这里将成为郑州市人流集聚的新热点,带给周边商家的将是无尽的商机和“钱”景。

民生大调查

郑州地铁开通·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郑州电台联合呈现

“郑州越来越像大都市了”

人物:韩水亮 地点:市体育中心站

职业:公务员 年龄:53岁

作为一名市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韩水亮对地铁建设并不陌生,因为修建地铁牵涉到地下雨污水管网改造等工程。但12月28日坐上新开通的1号线,对他来说还是全新体验。从市体育中心站坐上地铁,韩水亮打量着车厢内的设施,观察着一些服务细节。“你看这车厢里多温暖整洁,车座下还能加热呢,真先进啊!”“咱郑州人这次终于圆了地铁梦了,能走进‘地铁时代’标志着郑州是个标标准准的现代化大都市了!”接受记者采访时,韩水亮不时发出由衷感叹。

“我俩是来‘看’地铁的”

人物:陈玉敏 地点:秦岭路站

职业:退休职工 年龄 :63岁

满头银发、静静伫立在车站内的陈玉敏和老伴,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很显眼。和身边的乘客不同,列车来了一辆又一辆,他们俩却没上车,一直站在黄线外,看着车辆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我俩是来‘看’地铁的。”陈玉敏说,她家就在附近,“从这里开始施工我们就隔三差五地来看看,以前没坐过地铁,也不知道地铁跟火车有啥区别,列车长啥样,咱们郑州首条地铁开通了,特意中午从家走过来的。咱们的车太漂亮了,太快了,我们站在这儿一会儿工夫,都过去三四辆了。人多,我们就不上去了,站外边看看就很满足了。”

记者从秦岭路站离开的时候,陈玉敏和老伴依然携手站在站台上,注视着一列刚刚进站的列车,眼含笑意。

“明天我还来”

人物:张梓宸 地点:紫荆山站

职业:无 年龄:4岁

“我不要出站!”紫荆山站站区出口扶梯边儿上,4岁的张梓宸使劲的往后挣,想摆脱妈妈的拉扯,引得来来往往的乘客纷纷驻足观看。

张梓宸的妈妈告诉记者,昨天晚上告诉孩子今天来坐地铁,孩子兴奋得一早就醒了,然后不停地催促他们赶紧来。吃过午饭就立马来到桐柏路站,“一上车孩子就特兴奋,趴到车窗上盯着外面不停地叫‘好快啊、好威风啊’,说好的到紫荆山站下车去紫荆山公园玩儿的,结果到站了,死活不下车,还是我把他硬拽下来的,现在该出站了,好说歹说,又不肯出站了。”

“地铁坐着可舒服了,我还要接着坐,不要出去。”最后被妈妈拉着,张梓宸无奈地上了扶梯,临走还不忘对记者说,“明天我还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