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城镇化建设的着眼点
要放在发展上
中国侨联领导调研
郑州基层侨联工作
全省工会1.7亿专项资金
第七批援疆干部完成任务返郑
市政协昨召开
53次主席会议
“四类社区”让百姓安居乐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城镇化建设的着眼点
要放在发展上
(一) 调研 随记

城镇化建设的着眼点

要放在发展上

吉炳轩

2013年12月

编者按

2013年11月23日~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深入郑州、信阳、南阳、新乡、开封等地调研城镇化建设,并以随记方式记录了调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今日起,本报陆续刊登调研随记,以飨读者。

发展是硬道理。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发展仍然是当前第一位的要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建设也在这飞速发展中应运而生、快速推进,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新的发展的表现。但同时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推动城镇化建设不是为了盖楼房、修马路、栽花草,单单去改善人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改善人民的住房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城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但不是唯一,更重要的目的则是要通过推动城镇化建设来扩大内需,发展产业,推动新的更大的发展。

最近我到河南郑州调研,他们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来进行城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和研究。

郑州市在城镇化建设中提出要把握好“三个关键”:即依据“产城互动、就业为本、城乡一体、服务均等,集约环保、内涵发展,重在功能、提升水平”的原则,把握好“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完成四个合理工作任务、实现四个城市化工作目标”。“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三位一体”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一个主体”:即中心城市(郑州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组团城区)。做到加快中心城市现代化,把其打造成为以城带乡的主体、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两个载体”:一个是依托县城和镇区,依托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将其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另一个是把依托城区、镇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各类新型社区,将其打造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三位一体”是:将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统筹规划、统筹布局,在突出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统筹产业集聚区和社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城镇和产业集聚区的承接承载作用、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以就业为带动,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统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有序市民化转移和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转换两大核心问题。“四个合理”的工作任务:即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和合理的就业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就是形成中心城区、县城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级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就是依托城镇体系布局产业,形成中心城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开发区和县城组团发展先进制造业、县域以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就是在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引导下,最终形成8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中心城区和县城,2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合理的就业结构,就是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四个城市化”的工作目标:即实现农民的居住环境城市化(具备现代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化(公共服务设施完备,社会管理和保障政策城乡一体),就业结构城市化(形成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8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消费方式城市化(形成以城市消费方式为主导的生活方式)。

在规划建设中,他们注意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坚持以交通道路为先导,大力推进全域交通一体化,构筑以基础设施网络联结的紧凑型都市圈。他们依据综合交通规划和承载的人口流量进行产业、人口和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以交通路网带动各项基础设施市域全覆盖,在空间上将中心城区、县城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镇区、新型农村社区连为一体。去年以来,他们以“两环十七放射”、市域十条快速通道为重点,全面启动了中心城区至县城组团、至产业集聚区和新市镇、至新型农村社区的全域通达、廊道配套的路网体系建设。

(下转三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