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携手治污减霾 共享白云蓝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携手治污减霾 共享白云蓝天
去年无车日当天,团市委推出“绿色交通·城市未来”主题活动,倡导低碳出行。
我市开展蓝天工程,拆除燃煤锅炉,改善空气质量。
洒水降尘,减少扬尘污染。
中原工学院举办设计环保购物袋比赛,宣传环保理念。
工地是扬尘污染源治理的内容之一。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侯爱敏 文 宋 晔 丁友明 图

2013年,我国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这不仅是市民的迫切愿望,也成为市委、市政府关切的问题。

去年以来,全市自上而下打响了一场治污减霾的战役,拆锅炉、治尾气、灭扬尘。我们相信,治理污染的道路上,有行动就会有回报,多一分付出就意味着距离目标更近一步。

我市空气质量有待提高

来自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AQI)评价,2013年,达到一、二级标准的天数共127天。根据环保部每月对第一批实施新标准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排名,倒数前十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我市排名也比较靠后。自2013年8月份起,我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连续4个月空气质量排名退出倒数十名之列。

污染呈现显著的季节特征,重污染天气主要集中在冬季。2013年1月~3月,市区不达标天数73天,其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为36天,占不达标天数的一半。究其原因,冬季燃煤消耗量大幅增加,带来更多的煤烟污染。而冬季气象条件也加剧污染。冬季气温较低,空气凝缩于地表,活动强度不大,静风、逆温等现象持续时间长,加之雨、雪天气较少,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消除和扩散。

雾霾形成有三大污染源

分析显示,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有三大污染源:燃煤、机动车尾气和扬尘。

我市能源结构仍以煤炭消费占主导地位,原煤消耗达3500万吨/年,占能源消费比重73%,其中燃煤电厂消耗1790万吨/年。全市每年由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约9.75万吨,烟尘排放量约2万吨,对环境影响明显。

其次,我市机动车“量大质次”的特点,加重污染。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15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40万辆,“黄标车”达23.8万辆,其中市区10万辆。占机动车总数11.3%的“黄标车”,其污染物排放量占到机动车排放总量的70%左右。

扬尘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又一来源。主要包括建筑工地扬尘、交通道路扬尘、裸露地面扬尘和堆场扬尘等,目前,我市共有大小建筑工地2000余处,其中大型工地700余处,对我市空气质量影响很大。

除三大污染源外,其他客观因素也加大了我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难度和压力。秸秆、落叶、垃圾焚烧等流动性污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夏季露天烧烤大量增加,无油烟净化设施,群众反映强烈;餐饮企业数量众多,油烟净化设施建设不规范等。

消除雾霾 我们在行动

消除雾霾,再现蓝天,是百姓的期盼,也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关切。2013年以来,全市上下多策并举治污减霾。

强化燃煤污染治理。加快燃煤锅炉拆改,全市共有649台燃煤锅炉拆改任务,截至去年12月底已拆改532台,占两年任务的82%。推进热源厂和新力电力改造。市区6家热源厂实施“煤改气”工程,东明路和政七街热源厂已改造完毕并投产;二马路和枣庄热源厂按计划2015年年底前完成改造。深化电力水泥企业脱硝治理。去年,电力行业共7项脱硝工程,3项已通过省环保厅验收,4项主体工程已完工;水泥企业共5家脱硝工程,4家已完成正在进行验收前监测,1家主体工程已完成。

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源头管理。对未进行尾气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车辆,不予发放环检、安检合格标志;加大对全市19家尾气检测机构的监管力度,定期进行全面的检查考评,确保尾气检测质量。加大冒黑烟车辆查处力度。健全完善群众举报渠道。通过12369环保热线、网络举报和机动车环保投诉电话等途径,受理群众投诉。实行黄标车限行。从2014年1月1日起,三环范围内实施黄标车第二阶段限行,以限行促淘汰。2013年,共检测机动车75.1万台,限期整改2294辆,查处道路冒黑、蓝烟车辆590辆,公务黄标车淘汰1069辆,社会黄标车淘汰36辆,发放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28万余元。

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建立施工工地标准化示范点,制订了《扬尘污染治理工作考评方案》,强化监督考核。加强扬尘污染源管理。控制12类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污染,加强重要环节和重点时段管理,大力推行湿法作业;对渣土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控制沿途撒漏污染;改善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方式,市区三环内机械化清扫率已由20%提高到40%。开展“绿色环保工地”创建活动,积极推广经验做法,突出典型引领作用。

开展大气污染源解析。为准确把握我市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成了全省首家灰霾监测站,监测项目达到16类100余项。

建立空气重污染日预警应急体系。市政府于2013年5月13日印发《郑州市空气重污染日预警应急工作方案(试行)》。市环保局根据环境监测和气象材料,认真做好污染趋势的分析和研判,加强预警应急工作。并通过官方网站和绿色郑州微博,提醒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减少雾霾天气的危害。

2013年以来,全市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5万余人次,检查排污单位8170余家次,市本级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34件。12369环保热线接听来电1.99万个,限时办理案件2041件。全市113个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采集有效监测数据350余万个,编发监控周报47期,办理转办函件41件。发布环境空气日报334期,编制各类通报、公报等237期。

七项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治理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问题。去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具体指标是:经过5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今年1月7日,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其中河南的目标是,PM10年均浓度下降15%。

奔着这一目标,未来几年,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7项工作。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严格资源环境准入。认真落实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分类推进区域和产业发展,推动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空间布局。

深化工业和油烟大气污染治理。加强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工作。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完成电力、水泥等工业行业的提标治理任务。加强餐饮油烟治理。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达标排放,每年组织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经营性餐饮油烟直排等违法排污行为。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重点行业开展落后产能排查,2014年年底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加快市区工业企业搬迁。2015年年底前,城市建成区内涉气工业企业(供热、热电联产等民生类企业除外)全部搬迁;2017年年底前,城市规划区内涉气工业企业全部搬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到2017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以上,全市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调整能源结构,削减燃煤总量,加强燃气供应。2013年,《郑州市2013年~2017年燃煤削减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出台,将实施燃煤总量控制并加以削减,加快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实施“煤改气”工程。2015年年底前,完成市区6家热源厂“煤改气”工程,新建北郊热源厂(燃气)和南郊热源厂二期扩建工程(燃气)。加强无燃煤区创建,2015年年底前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达到城市建成区60%以上,2017年年底前达到90%。发展绿色建筑。2015年年底,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2020年绿色建筑比重达到国家要求,在中西部地区居领先地位。

控制机动车污染,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014年年底前,淘汰2005年年底以前注册营运“黄标车”;2017年年底前,全部淘汰“黄标车”。

遏制扬尘污染。完善施工扬尘管理制度。加强商品混凝土企业环境管理。2013年11月1日起,对未达到要求的预制商品混凝土企业进行停产改造,示范推广节能环保的绿色搅拌站。实施施工工地扬尘在线监控。2014年起,对大型建筑施工工地规范安装在线监控设备,进一步加强施工工地扬尘监管。加强道路保洁。2015年,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

加快生态工程建设。加快生态廊道建设,2015年底绿化生态廊道1000公里。建设生态水系。2015年建成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西流湖城市生态公园、郑东新区龙湖区域生态工程。推广秸秆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制肥、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工业化应用等综合利用技术。 2015年,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治污减霾需全民努力

大气环境污染的复杂因素,让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治理大气污染,不仅需要政府加油,也需要你我携手、全民参与。

“积力所举无不胜,众智所为无不成”。广大市民既是治理环境污染的参与者,更是治理成果的受益者。保护环境,爱护家园,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参与。让我们从细微处着手,从生活小事做起,身体力行、勇于担当,争做保护大气环境的践行者。让我们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每天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少抽一根烟、少开一天车、少开一刻灯;购物时尽量选用布袋子、菜篮子,少用塑料袋,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少开空调,出门时提前几分钟关闭电源;照明选用节能灯,人走灯灭。

树立“135”绿色出行理念,即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内乘公交。空气质量事关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生活环境关系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为了你我的身体健康和美好生活,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争做保护环境的一分子,为蓝天白云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