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之后看执行
连环套
特殊
试题
“鱼死网破”化解不了医患坚冰
公务员该不该加薪
是一道综合考题
站票与座票
同价不同权
放鞭炮的传统也当移风易俗
打车软件“赔钱赚吆喝”无需政府干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打车软件“赔钱赚吆喝”无需政府干预

1月22日上午打车,司机问我,能不能用微信和支付宝各支付一次,他返给我一次的车资,这样他可以多挣25元——腾讯贴10元,阿里贴15元。我的好处是省20元——腾讯和阿里各贴10元。后来我在中午收到短信,微信支付因为早上服务器繁忙,所有使用微信支付的乘客免单一次,所以最后算下来,我打一趟车,43元不仅免单了,居然还挣了25元。很不可思议吧?

这个bug源自两大互联网巨头腾讯和阿里最近在叫车软件上的竞争。腾讯的微信和阿里的支付宝,分别与叫车App“嘀嘀打车”和“快的”合作,鼓励用户使用手机支付。“嘀嘀打车”在B轮融资中,获得腾讯1500万美元,C轮融资获得1亿美元。“快的”的A轮融资为来自阿里的400万美元,B轮融资据称已完成,业界估计有数千万美元之多。

这两款叫车软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相当数量的用户,这些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几乎天天打车,消费水平较高,正是两大互联网巨头眼中的优质用户或者高端用户。两大巨头花这么多钱补贴司机和乘客,其目的是通过叫车软件,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用户数,从而培养目标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使之成为自己的铁杆用户。

对乘客来说,移动支付,使用微信还是支付宝,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微信是手机必备App,支付宝是淘宝必备,我相信大部分智能手机上,都是二者皆有。那么倾向于使用哪种支付,就是习惯问题,哪种支付方式的市场份额多,哪款叫车软件的市场份额就多。

同一产品在市场上有两个以上的供应商,这个市场才算正常。“嘀嘀”和“快的”的竞争,让双方的产品迭代都更加迅速,更加好用,乘客和司机更方便。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妥。至于烧钱——那是投资商的事情,乘客不必关心。从投资理性上看,双方最后肯定会鸣金收兵,所以这样的好日子也不会太多了。

至于有媒体称打车软件破坏市场公平,呼吁政府介入,完全是不得要领。在我看来,如果说不公平,那只可能存在一种不公平,即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乘客,打车较难。尤其是一些上年纪的老人或者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低收入人群,打到车的概率变低——不过,这也没关系,相比通勤族和白领,这些人群并非出租车的常用用户。

不久之前,有关部门曾经规范说每单叫车只能加价5元,如今看来已然跟不上形势。面对软件市场的自由竞争,政府管治作用有限。乘客和司机之间直接联系,约定时间地点,按表付钱,建立了相当程度的互信,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乘客和司机的互相评价,避免了过去的“一锤子买卖”,服务质量因此提高,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尤其在当前缺乏互信的现实中,非常难得。

打车软件这种产品,其实借助市场的力量来规范即可。因为利益变动会驱使投资商、运营商和消费者作出最有利于自身、也是最理性的选择。有些事情,真心求政府别管。 秦子嘉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