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lh4180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感怀岑参

柴清玉

唐代边塞诗人中,岑参与高适齐名,人称“高岑”。写了高适,也应该写岑参,不然心里就觉得有什么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同样是写边塞风光、边塞生活,高、岑两人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明胡震亨:《唐音癸签》)“高岑并工起语,岑尤奇峭。”(明胡应麟:《诗薮》)“高岑迥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清王士祯:《师友师传续录》)可见前人对二人风格的异同已有深刻认识。

自古中原出英杰。岑参(715—770)是河南老乡,原籍南阳新野,后来迁居到湖北荆州江陵。他出生在一个败落的官宦之家,父亲早亡,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20岁时到了长安(今陕西西安),献书求仕未成,只得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年(744)30岁时中进士,授右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但不得志,于两年后回到长安,过起了半隐居生活。天宝十三年(754)第二次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下的判官。安史之乱后,至德二年(757)才回朝。在这一时期岑参由于与主帅情趣相投,情绪振奋,诗情勃发,写下了包括被称为“鼎足三杰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一大批诗作,达到了他一生创作的巅峰,也奠定了他在唐代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中的地位。他前后两次出塞六年,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因直言而被贬为虢州长史,后来又任嘉州刺史,得了个“岑嘉州”的名号,任满罢官后,客死于成都。

岑参是唐代诗人中喜欢并擅长“宏大叙事”者,他的笔下有很多充满英雄气概、浪漫情怀的“宏大叙事”,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这也造就了他在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喜欢大场面、大开阔、大气势、大情怀。当时的盛唐气象就是繁荣博大的,岑参的心灵世界也是开阔博大的,所以他不会轻易地理会那些细微之物、琐碎之情。

岑参诗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奇”。两次出塞的“江山之助”,“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见《唐才子传》)的军旅生活,“功名只向马上取”的志向,使他笔下的摄色、体验、感受,都是以前的诗人“未写之景、未辟之境”,也绝非是普通人的想象能够抵达的。岑参笔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奇观,“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和“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的奇事,“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奇趣,无不体现了作者开阔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出人意料的奇境。

岑参在边塞六载,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对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有着细致的观察。他充满激情地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生动描写了将士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景:“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同时正面描写了战斗的悲壮惨烈:“战场白骨缠草根。”但是“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最后唱出了盛唐边塞诗的最强音:“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地行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这些都是写送别的诗,却一扫悲戚缠绵而洒脱豪迈,所向无敌的信心,横扫千军的气概,读来令人惊心动魄、激奋昂扬。

岑参也毫不留情地揭露军营生活的不平等,他在《玉门盖将军歌》中直斥边疆将军的生活“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裳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士兵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满怀感情地描写祖国西陲的壮丽风光,词采瑰丽,感人肺腑。

岑参之诗虽然处处皆奇,但却奇而贴切、奇而入理,使读者在惊奇感叹之后引发强烈共鸣,使人如身临其境,豪情激荡。加之其功力深厚,在用韵、意象、练字上都身手不凡,能以他强烈的个性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征战已经平息,但这个世界仍不安宁,岑参笔下那充沛的血气、昂扬的气势、开张的胸胆、尽情尽兴的豪迈,仍让人记取,令人心折,催人奋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