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留守工友工地过大年
放下锅碗瓢 农妇画牡丹
我和三爷话桑麻
“春风行动”搭平台
促务工人员就业
高速交警严格
节后客车管理
今日大型招聘会
六千多岗虚位待
0209公告
0208停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和三爷话桑麻

本报记者 刘俊礼

“现在农民在生产中过量施肥现象非常严重,造成土地板结、环境污染。”春节期间,记者回农村老家过年,三爷向我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今年60岁的三爷是村里的小学教师,家里也种地。他爱钻研,种地用“营养套餐”、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但三爷说,这些新技术短期内难以大面积推广,主要是增收效果不明显,农民积极性不高。

“最近几年明显感觉到土地肥力不足,只能加大施肥量来提高产量。”邻居们和三爷有着同样切身的体会。

记者在很多农家看到,春耕用的化肥都堆得一座座小山似的。统计显示,我国耕地不足世界的10%,却使用了全世界1/3还要多的化肥。过量施肥看似保住了产量,却进一步恶化了耕地质量,破坏了生态环境。

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传统种植模式是造成过度施肥的主因之一。由于缺乏技术指导,老乡们在一块地上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基本不采用轮作倒茬、休耕等科学耕作方式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耕作方式造成后果就是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病虫害严重。而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多施化肥、多喷农药。农民们也希望尽快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科学种田。

三爷担忧的事情和传统耕作模式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等。这对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靠现代农业技术,还要靠资源保护以及生态友好型技术,来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临别时,三爷说,发展农业不是“一锤子买卖”,中央一号文件让人们看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三爷说,好政策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农民要提高科学素质,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有饭吃。

“让子孙后代有饭吃!”这句话久久在我耳边回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