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2版:要闻·综合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高 凯 新郑八千乡楼刘村村民刘治业4亩责任田流转到合作社种大棚蔬菜,一年能挣两万多元。腊月廿三,刘治业和老伴王改枝盘点一年下来的收益后,乐得合不拢嘴,当即决定家里换台液晶电视。 春节到了,年货市场对优质蔬菜有特别的需求,担任蔬菜大棚技术主管不久的刘治业,正和社员们一起忙碌,记者的到来更让他兴奋,刘治业说:“咱农村的好蔬菜真需要你们报道出去,帮着推广品牌,也给大伙儿鼓鼓劲儿。” 黄瓜泛着青翠,西红柿娇艳可爱……跟着刘治业来到大棚,记者眼前满是茁壮生长的各类蔬菜。刘治业开心地说:“小伙儿,你看好了,这绿的、红的都能换人民币,多亏土地成功流转,要不咱还得一年为那几千块钱搭上汗水和化肥。” “土地流转”四个字从刘治业嘴里蹦出,令记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治业介绍,他家原有4亩地,种小麦,收成好了一亩350公斤往上。一年下来,除去化肥、农药,吃喝用、过节有个花销等,能攒个2000多块钱。挣得少,老伴儿恨不得一分钱掰八瓣花,挺会精打细算的刘治业也觉得委屈,种粮成本越来越高,他能有啥办法。 刘治业的老表柳海清,家住新郑观音寺镇,能人一个,早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轻松挣钱了。听了老表的故事,老两口一夜没睡着,商量着把家中的4亩地流转到一家种植蔬菜的合作社。 “土地流转后,能收取租金,能在大棚里打工,前不久我还刚升任大棚技术主管,负责10个大棚的技术和生产管理。”小有成就感的刘治业兴奋地说。 一番“炫耀”后,刘治业又拉着记者一本正经地说:“农村现在提倡当新型农民,我通过这土地流转政策感受到了这一点,农民不能只顾种地,想想法、动动脑子,那腰包一定能比从前鼓。”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