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4版:国际国内新闻 | 上一版3 | ![]() |
|
||||||||||||||||||
|
||||
中央先后出台“停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通知”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后,各地不断传来限建清房“好声音”。继公务出国、公车、公务接待之后,浪费严重的豪华超标“官衙”,成为社会关注的“第四公”顽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在当前的“清房改革”中仍遭遇“应付式”清理。 部分豪华办公楼“大隐于市” 按照相关规定,正部级每人使用面积不超过54平方米,正司(局)级每人使用面积不超过24平方米,正处级每人使用面积不超过9平方米……然而现实中不断有面积超标、设施豪华的领导办公室被曝光。从查处情况看,一些问题亟须关注。 目前多数地方公布的清退数字都很笼统,只涉及单位总人数和清退总面积,清退出来的房子作何用途未作进一步说明。 超标用房清查应无“死角”。采访调研发现,随着办公楼奢华之风的蔓延,不少地方出现了“级别越低、领导办公室越阔”的怪象。一些乡镇领导办公室面积超标,并配备会客室、小会议室,乃至卧室、淋浴房,楼内还有健身房、娱乐室,有的甚至达百余平方米。 当记者问及办公室超标带来何种影响时,有的领导竟称:“工作辛苦,改善办公条件,有什么不可以?”此外更多的解释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有人称“楼盖得有气魄才能招商引资”。 一些建成的办公楼“大隐于市”。如四川郫县豪华政府办公楼,建成5年未挂牌,媒体曝光后才“羞答答”地“承认身份”。安徽某县级市气派的市委、市政府大楼启用两年,楼前竟无一块醒目的标识牌。还有一些单位,以“调度中心”“检测中心”等名目“升级”办公楼。专家指出,这类隐蔽的“官衙”必须显身,督查才更有力度。 记者调查发现,清理办公用房超标,一是多占的要退,二是“有余”的匀给“不足”的,三是超标面积处置拍卖。但现在多是“避风头”心态。温州一位处级干部说,“用房严重违规的多是领导,清房就是要动领导的特权,他如果不是真心改革,效果怎能落地?” 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水过地皮干”式的“假改革”苗头。为应付上级,该局局长、副局长搬到处长办公室,处长搬到科员办公室。 自1988年首个楼堂馆所“限建令”(《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暂行条例》)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政府性楼堂馆所管理文件超过十个。去年底中央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对办公用房的管理专门设立章节,条目细化到7条,有利于规范和治理楼堂馆所超标。 兴建豪华办公楼既是一种铺张浪费,也是官员“特权意识”的体现。一些群众更质疑,建筑工程是腐败高发领域,应关注有人因负责豪华办公楼工程,是否捞到了“意外之财”? “办公楼豪华得像白宫,让群众怎么敢往里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献认为,“豪华衙门”之风早就该刹。“楼改”多年来屡陷“一阵风”式的困境,首先在于缺乏制度,多为突击式检查整改,没有问责,最终不了了之。其次,财政预算存漏洞,豪华大楼屡屡获批。 “此类问题的严重性,丝毫不逊于‘三公’乱象。”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一些地方领导带头“清房”可以降低改革阻力,但要长效遏制,核心仍在于监督与惩戒。譬如“晒晒”楼堂馆所“账单”,对于超标面积限期腾退或没收、拍卖,对办公用房统一管理调配,加强刚性治理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改革“缩水、回潮”。 据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