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新春走基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温室大棚里的“私人定制”
快乐生日 别样温情
草莓园里迎春 异乡温暖过年
农技员:还是待在田里踏实
“和尚岭”上风光好
从郑州到上海
寒假作业“变脸”
工资不比外边少
就业就在家门口
工地留守情义深
新春庙会年味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农技员:还是待在田里踏实
李电涛(图右)给农民讲解冬灌注意事项。

本报记者 覃岩峰 文/图

刚过罢大年初三,50岁的巩义市鲁庄镇农技员李电涛便开始和农民们一起“开工”,在麦地里忙活。

看到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李电涛很高兴。“俗话说得好,‘冬天浇一遍,产量加一半’,壮苗越冬,冬灌可不敢出差错。”搓搓冻得通红的手,李电涛与记者聊了起来。

1986年,22岁的李电涛从中牟农校毕业,回到了家乡鲁庄镇,当上了乡农技站的农技员。如今,29年的风霜让这位年过半百的农技员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加苍老。

“和他一同分来的还有两位同学,但没干几年,两位同学就先后调回了县里,只有李电涛一个人留了下来。”同行的鲁庄镇党委副书记孙钧告诉记者, “别小看了农技员,他可是负责把农业科技送到群众中间的‘最后一公里’。”

“那时候,刚刚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山区群众,看到每年汛期白白流走的雨水,觉得可惜,开始考虑积攒雨水进行灌溉的可能。”李电涛说,做了近30年的农技员,永远忘不了自己的第一个任务——邢村微积水工程。

由于不通公交,在邢村微积水工程施工期间,每天往返10公里的山路李电涛硬是走了一年。一年间,光邢村一个村就建起120多座微积水池,山区的群众把一大片原本不能浇灌的旱陵地变成了水浇地,连续几年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二十多年过去了,邢村的微积水工程仍在发挥着作用,群众种红薯、打农药,从来不用在家里取水。

“鲁庄这些年先后完成了粮食自给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小麦高产示范方等一系列农业工程项目,推广优良品种100多个,推广农业实用技术20多项。”李电涛说,随着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他参加的项目也越来越多,这些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看着同龄人一步步仕途升迁,李电涛说,自己从技术员到助理农艺师,从助理农艺师到现在的农艺师,感觉很满足。

李电涛说:“只要还干得动,我就要继续干下去,和农民一起待在田里,感觉心里踏实,帮助老百姓种好地是咱们农技员一辈子的责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