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新春走基层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郑 磊 大年初四,按计划前往段庄村大伯家走亲戚。 到大伯家后,发现大门紧闭,一打听,原来一家人都在村头的温室大棚里忙活着。 在我的印象中,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大伯俨然附近的种植行家,对瓜果培育、蔬菜种植都是轻车熟路。 走进大棚,顿时感觉温度上升,像是待在暖气房里一样。只见大伯正在棚内忙活着:填土、洒水,有条不紊。 “以前不是好几个大棚吗,现在咋变成一个了?规模也‘缩水’不少。”看出了我的疑惑,大伯停下手中的活儿,告诉我这些黄瓜苗都是别人“定”的。 “如今大棚种植也不再一味追求量,而是讲究少而精。”大伯说,以前种植蔬菜是粗放型发展,一味追求大棚数量多,而如今却是集约型创新,依靠高科技和娴熟的种植技术发家致富。“你瞧,我现在就这一个小型温室,不种瓜果蔬菜,专门为别人培育菜苗。”他介绍说,一个月一个培育周期,除去1000多元成本,每个周期收成近4000元,比起早贪黑种菜划算多了,“但这样要求更高,首先你的手艺得好,培育的菜苗要敦实才有人定制。” 聊天期间,邻居王小六走了进来,“以往过年这段时间是最忙的时候,今年打算2月下旬再开始育苗。”王小六的话让我很不理解,这样不怕错过育苗最佳时间吗? “这都是别人安排好的,我按要求只能那时候再种。”王小六笑着卖起了关子。自己的瓜果种植却要别人做主?他的回答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原来,这些还没有开始种植的瓜果早已定了“娃娃亲”,特供给郑州的一家大型超市。“农户按照超市要求,在不同时间段种植不同种类的瓜果,成熟后对方会按协议价收购。”王小六说,这就叫你们媒体经常报道的“农超对接”。 除此之外,这些定制的瓜果不能打激素类药物,更不能打农药,要完全保证瓜果绿色无公害,“这种‘私人定制’的种植模式,不仅保证了俺农户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种植风险,更能保证市民真正吃上无公害的绿色放心食品。”王小六说。 “为了更好发展大棚种植,政府每棚都有几千元补贴,并在附近兴建蔬菜收购基地。”大伯说,随着瓜果蔬菜的畅销,种植户收益颇丰,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