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爱,永纯》
讲述爱与坚守
水墨写意慢生活
台湾知名艺人高凌风病逝
戏曲广播转攻娱乐
孟京辉新作下月来袭
开门办馆惠大众
《念书的孩子》今起上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水墨写意慢生活
——访青年画家赵曼
赵曼
赵曼作品 《妙年》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李 焱 图

“我的作品虽然用的仍是传统笔墨,但还是突出当代人的当代生活。希望现代人能从这些作品中享受慢生活,享受生活的细节以及最细腻、最微妙的情感,以及思想最深处的升华和提炼。”不久前在北京成功举行的人物画个展上,郑州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赵曼的作品一举俘获众多美术评论家和业界前辈的芳心,赢得如潮好评。昨日,记者赶到赵曼位于中原古玩城的画室,听这位国家一级美术师畅谈自己的创作与思考。

在赵曼看来,画画,尤其是画水墨写意是件非常愉快的事。“当毛笔接触到宣纸,毛笔上的水晕化到宣纸上,墨色发出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甚至出乎意料的变化,都让我感到非常陶醉。”尽管如此,赵曼也不讳言对掌控宣纸、掌控毛笔的敬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使用硬笔的历史也不到200年,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在用毛笔书写。这对今天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画家来说有着很大的压力,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赵曼坦言:“可能我的一生都是在熟悉、使用、研究毛笔,学习如何用毛笔作画。”

过去的光辉岁月里,无数名师巨匠创造了令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身处当下信息化网络时代,图像大量快速产生,作为画家该怎么做?“虽然无法像古人那样完完全全让毛笔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但我尽可能做到让毛笔和自己的灵魂化为一体。”赵曼说,这个时代创造了物质生活的便利,人们习惯了通过手机、电脑来看图读图,已经不会慢生活,不会在缓慢悠闲、想象的状态下去理解、欣赏艺术品,几千年的传统历史是一笔巨大的有待挖掘的财富,一定要从中汲取营养,并找到自己独特的技巧来表现当下的现代生活。”

以赵曼的“芳草天涯”为例,虽然还是以当代人的当代生活的主题,但精神内涵、国画的造型语言、水墨技巧的运用都非常传统,过去国画中难见踪迹的玻璃器皿、MP3、洞洞鞋乃至时尚的ipad都在作品中成为背景出现,而画中人物形神具备、仪态万千,或婀娜多姿,或含情脉脉,或高贵华丽、或清新典雅,那优雅飘逸的美感,令人过目不忘。“对传统的东西一定有所继承,同时让现在的人学会从这样现代的作品中去享受慢生活,享受生活的细节。”赵曼告诉记者,创作这批作品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享受到生活中可能会被忽略的美感、需要留意用心才能体验到的细微之美。

作为崭露头角的年轻画家,赵曼还有一个重要的“创作秘籍”:文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赵曼个人散文集《尘露微吟》,深受读者喜爱;而《斯人独在》《萍梦知秋》《幽云》等作品名称,也令人见之忘俗。“文学作品是广角镜,从中可以以最快速度、最广的深度,以不同的视角去了解社会不同阶层。可以说,文学作品是画家了解社会的捷径。”赵曼告诉记者,一个画家必须有好的文化素养,如果一味画画,不读书、不听音乐,不研究历史和人文科学,其作品也就不会有新意,甚至会成为阻碍今后发展的瓶颈,“人物之难,在初学者是造型,在专业者是炼形,在神通者是忘形。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作者一定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有深厚的个人修养。没有经过锤炼和思考的作品,永远只能停留在模仿的浅层次,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