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绿城杂俎
民俗
郑邑旧事
新书架
郑州地理
随笔
年画故事
lh4214
lxm42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8

1983年1月17日至20日。海军党委五届五次全会。刘华清提议研究制定《海军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

1983年8月9日,海军作战会议。刘华清主持深入讨论和研究海军作战方针、作战原则、作战任务、作战形式和作战范围。

这是过去五年中海军首次召开作战会议。五年来,特别是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以来,明确了新时期军队战略方针和各军兵种在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担负的主要作战任务,全军在作战准备的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问题上,有了明确的方向。海军作战会议的主旨,就是研究军委战略方针在海军的具体化。

但是,关于海军作战方针,会议上出现了两种观点:一部分领导同志认为,中央军委已经明确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指导思想,这是统管战争全局和全国各个战场的,适用于每个战区,海军也不能例外。因此,不主张再另提海军作战方针。另一种观点认为,还是要提海军作战方针。因为海上作战有其独立性和特殊性。在贯彻军委总的战略方针下,应该有个适合海上作战特点的概括比较准确的海军作战方针,以统一海军各级指挥员的作战思想。

刘华清持后一种观点。道理很简单:战略方针和战略的具体化,是军队的头等大事。几位老帅就曾在军委会议上反复强调,战略方针的具体化,要一个战区一个战区来研究,正确解决战略、战役、战术之间的关系。

但刘华清没有急于求成,只是要求各级指挥员就此问题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海军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的制定和海军作战会议的召开,为海军战略的提出与形成作了必要的思想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刘华清仍嫌不足。为进一步统一海军上下的认识,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又发表了多篇有关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报告和文章,为正式提出海军战略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1983年10月29日,海军举办高级干部军事研究班。刘华清作了《关于海军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几个问题》的长篇报告,首次提出海军作战方针并进行了系统阐述。

“积极防御,近海作战。”这就是刘华清为人民海军制定的作战方针。

这是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以来,时隔八个月之后,再次重提“积极防御,近海作战”,而且将其明确为海军作战方针。

刘华清明白,贯彻这一作战方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要统一海军上下对“近海”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以往,海军习惯于把距我国海岸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近海”。为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势,刘华清强调要按邓小平的指示来统一认识“近海”的概念。他指出:“‘近海’是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近海’之外是‘中远海’。”

1984年4月,刘华清在《海军杂志》发表题为《论海上作战形式》的文章,对海军海上作战样式与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他指出,海军作战样式和方法很多,有的按兵力兵器划分,如潜艇战、反潜战、水雷战、海洋战、电子战等;有的按作战规模大小划分,如小兵力群的袭击,有利条件下的集中突击或重点打击,海上会战等;有的按作战任务与样式结合划分,如突袭与反突袭,封锁与反封锁,登陆与抗登陆,袭击与反袭击,破交与保交等。这些划分方法都是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海上作战样式和方法的,就其性质而言,都离不开我军以坚守防御阵地战为主,积极进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广泛开展游击战三种基本作战形式。着眼于海军兵力所具有的机动性和进攻性这一基本特点,刘华清将海军海上作战形式概括为:近岸坚守防御阵地战,海上运动战和海上破袭游击战。他指出,就战争全过程而言,能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对转换海上战局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海上运动战,而海军经常性的作战活动将是分散的海上破袭游击战。

从“近岸”到“近海”的历史跨越

“制定和确立海军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1985年12月20日。海军首长机关单方一级研究性图上演习接近尾声。作为此次演习的“压轴戏”,身兼总导演与总指挥的刘华清的总结讲评,无疑是令人期待的。

然而,刘华清却借台唱戏,毫无预警地引爆了“海军战略”的震撼弹。

为什么要制定“海军战略”?如何认识“海军战略”?我国“海军战略”的内容是什么?刘华清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和独具韵味的鄂东乡音,完成了他人生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演讲。

尽管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经历短暂的“脑筋急转弯”调适后,熟悉他的海军各路诸侯和高级将领还是很快得出一致结论:这绝非刘华清一时冲动的“脱口秀”,而是他深思熟虑、谋划已久的一次战役行动。

果不其然。在1986年元旦过后接连召开的海军党委常委会和海军党委扩大会议上,刘华清再次提议确立“海军战略”。

此刻,刘华清没有了过去三年从容不迫的安适心态,显露于表的是只争朝夕的急切神情。

刘华清没法不急。

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

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军委主席邓小平宣布军队裁减员额100万。

9月18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同意叶剑英等一批老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三个委员会2成员的请求,增选一批比较年轻的同志进入中央委员会,增选一批新的成员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这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无论对海军未来建设发展,还是对刘华清个人政治生命,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就海军建设发展而言,随着精简整编与体制改革的深化,当务之急是要研究和制定长远建设规划与发展目标。而要确定中国海军2000年乃至2050年前远景规划,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海军战略作为理论支撑与宏观指导。

对于刘华清个人而言,要在自己海军司令员任期内主持制定海军战略,并以此为指导完成海军现代化长远发展规划,历史留给他的可控时间已经屈指可数。

一个公开透明的政治风向标是:在刚刚落幕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刘华清与李耀文双双申请退出中央委员会,转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对于离职卸任,退居二线,年近七旬的刘华清已经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他甚至与李耀文政委私下探讨了海军领导班子新老交替的最佳模式:他自己先退,年小两岁的李耀文后退,以保证他们二人主导的海军现代化改革建设事业按照既定方向与目标继续推进。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