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2014郑州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抢抓改革发展机遇 突出“三大主体”工作
加快推进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推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抢抓改革发展机遇 突出“三大主体”工作
加快推进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
——马懿市长《政府工作报告》摘编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重拳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发展 现代都市农业
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抢抓改革发展机遇 突出“三大主体”工作

加快推进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

过去五年

●呈持续健康

快速发展良好态势

过去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促转型,抢抓机遇求突破,完善机制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五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02亿元,年均增长12.1%,是2008年的1.8倍;地方财政总收入1116亿元,年均增长19.1%,是2008年的2.4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6亿元,年均增长22.7%,是2008年的2.8倍;固定资产投资4400亿元,年均增长23.8%,是2008年的2.9倍;进出口总额422亿美元,年均增长76.1%,是2008年的12.3倍,占全省总量7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6亿元,年均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9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3.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1:1缩小到1.9:1。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3%。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五年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入5788.5亿元;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57.7亿元,年均增长15.9%;着力打造“6+2”千亿级产业基地,工业七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64亿元,年均增长26.9%;产业增加值完成2584亿元,年均增长10.2%。全市新增金融机构69家,郑东新区金融业集聚效应初现。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5万吨,连续十年喜获丰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25家,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完成营业收入4600亿元。航空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首个超千亿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经开区产业集聚集群水平明显提升,2个商务中心区和11个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705家;高新技术企业346家;专利授权量1.2万件。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成功落地,国家专利审协河南中心建成运行。通过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验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下一代互联网和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电子商务、信息消费、智慧城市试点和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关闭煤矿51家,淘汰落后煤炭产能729万吨,取缔污染严重企业412家,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186个,资源型产业比重降低到45.8%。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先后编制并获批郑汴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航空港实验区总体规划等重要规划。京广快速路一期等工程快速推进,地铁1号线一期如期试运营,10条市域快速通道基本建成,打通城区断头路110条,综合整治道路237条,改造积水点53个,新增停车位14万个,新改建县域道路3408公里;郑西、石武高铁全线通车,郑徐高铁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郑州东站、火车站西广场建成投用,西绕城、郑云、郑民、巩登高速建成通车,机场二期工程快速推进。郑东新区顺利实现“十年建新城”预定目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303平方公里扩大到346平方公里;全面启动生态廊道、县城十字景观大道建设,13个组团新区新增建成区27平方公里;三环以内完成87个整村拆迁和 76个市场外迁。城镇化率达到67%。实施社区建设项目449个,开工安置房项目427个,回迁居民33.6万人。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9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完成植树造林9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4103万平方米,成功举办第二届绿博会,郑州绿博园、植物园等一批大型公园建成开放,惠济区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都市区生态水系建设,龙湖调蓄工程建成蓄水,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工程基本完成;实施“蓝天”工程,开展PM2.5监测,拆改燃煤锅炉656台,淘汰黄标车5200辆,完成2家热源厂煤改气工程;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区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由363项削减至141项,削减64.2%,审批环节压缩61.2%,总承诺办结时限减少79.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新建村镇银行6家;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和改制上市,全市上市公司达37家,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优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1.1%;推动航空港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战略高地,实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新郑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郑欧班列顺利开通。2013年实际到位域外资金14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3.2亿美元,来郑投资或设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83家。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全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五年累计达1856.9亿元,年均增长26.8%,省市民生“十大实事”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1.1亿元,拉动就业21.2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6.6万人,转移就业59.1万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从每月1097元提高到1992元,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从90元提高到34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5元和130元,达到每人每月430元和240元;新建、改扩建敬老院38所,新建社会养老机构27家,新增床位6100张;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21万套,60余万人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改造老旧小区1968个,受益群众28万户。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5所、市区中小学校143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5.8万个、幼儿园学位8.6万个;郑州师范学院成功升本,中州大学、旅游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提升发展。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遗,拜祖大典、少林武术节、嵩山论坛等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舞剧《水月洛神》囊括四项国家级大奖,豫剧《斗笠县令》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勇夺2枚金牌。率先在全国实施“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新农合经办机制改革“郑州模式”在全国推广,扩增医疗床位2.8万张。改造中低产田80万亩,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5万户。新增更新公交车3128台,新建公交场站、公交港湾235个,入选全国 “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首批创建城市。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社会救助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成为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国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

办理议案建议提案5492件,制定政府规章33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985件,向市人大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13件。在“三公”经费保持零增长的基础上,2013年比2012年压减11.6%。建立健全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基层网格排查问题化解率保持在97%以上。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扎实开展平安郑州建设,获评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强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中华神盾”郑州舰入列东海舰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六连冠”。圆满完成四川江油灾后援建、新疆哈密对口支援和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外事、侨务、对台工作不断加强,统计工作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档案管理和史志编纂质量逐年提高,防震减灾、气象服务和人防应急准备能力进一步提升。

今后五年

●总体要求

制图 毛 洁

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02亿元,年均增长12.1%,是2008年的1.8倍

地方财政总收入1116亿元,年均增长19.1%,是2008年的2.4倍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6亿元,年均增长22.7%,是2008年的2.8倍

固定资产投资4400亿元,年均增长23.8%,是2008年的2.9倍

进出口总额422亿美元,年均增长76.1%,是2008年的12.3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6亿元,年均增长15.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5元,年均增长11.1%

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9元,年均增长13.2%

按照“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抢抓改革发展机遇,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坚持开放创新双驱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六大主要目标

1

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都市战略支撑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凸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文化创意旅游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

2

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卫星城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融城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率达73.5%。人人享有基本就业创业机会,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3

初步形成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构建连接世界的空中通道,新开通国内外货运航线30条、客运航线50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10万吨以上,客运吞吐量达到2300万人次以上,成为重要的航空枢纽。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半圆”城际铁路网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半小时交通圈”。地铁轨道交通力争通车里程达130公里以上,“三横两纵一环”轨道线路覆盖城区。

4

初步形成重要的内陆开放高地

以航空港实验区为主平台,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加快郑州国际空港、国际陆港建设,完成机场二期工程、新郑综保区三期工程和经开综保区申建工作,力争郑州自由贸易园区申建获批,航空港开放门户地位基本确立。郑欧班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规模化运营,食品、药品、汽车整车等特种商品进口指定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完成电子口岸平台建设,通关更加便利化。

5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统揽,加强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施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4%以上。提升都市区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水平,形成“一环、三源、六区、十八点”的生态水系总体格局。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6

初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

以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核心,着力打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完善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明显提高。

2014年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以上;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八大工作任务

推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围绕“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形成大都市”,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加快综保区三期、河南电子口岸平台等项目建设。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规模化运营,初步形成国际网购品集散分拨中心。加快高端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动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手机产业园等建设,力争全年签约项目45个以上、开工30个以上。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力争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800亿元,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力争全市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2家。促进服务业提质增速。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9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开发新菜田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5000亩,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20个。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列入省重点项目数量和总投资规模占全省比重均达到50%以上。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240个以上,竣工90个以上,完成投资3300亿元以上。

以人为本

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优化城市形态布局。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市组团建设,各新城组团完成3至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建设安置房19.45万套。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构建“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加快“畅通郑州”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金水路、花园路准快速和农业路快速路;全面实施188条支线路网打通工程;新购新能源公交车500台,新增停车泊位3万个。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开工建设侯寨10万吨水厂、常庄20万吨水厂和邙山干渠复线工程等供水工程,争取南三环、马头岗二期等4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开工建设北郊热源厂。

深化改革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航空港实验区和经开区,探索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方式。深化土地管理、土地金融制度改革。力争年底前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流转试点工作,探索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制度。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三公”经费支出只减不增。创新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动设立中小微企业创新融资服务平台,力争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和全省占比均不低于35%。

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实施开放驱动战略。积极申建经开综保区,以电子口岸为依托做好自贸区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设立领事馆区和海外高层人才(专家)服务中心;实施产业集群招商,力争在郑设立项目或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00家、谋划推动“三力”型项目100个、全年招商引资总规模突破1800亿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重点培育1000家科技型企业,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00家;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5600亿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0亿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年底完成市区燃煤锅炉拆改80台,减少市区用煤量28.8万吨,削减各类污染物排放量3168吨;年底前淘汰全部公务黄标车,淘汰营运黄标车1000辆;大力整治工业污染,推动7家电力企业、15家水泥企业、4家水泥粉磨站实施脱硝和提标治理;推进“气化郑州”建设。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启动新一轮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建成南环公园、西流湖公园,开工建设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和27个区级综合性公园;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

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认真做好省市“十大实事”等民生工作,力争全年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0%以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亿元。努力提高保障能力。实施以养老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应保尽保。优先发展教育。实施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工程,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60所、市区中小学30所;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深入实施中小学课程改革。强化扶贫开发。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贫规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7293户26703人,安排整村推进20个,实施科技产业化扶贫项目45个,扶持新建贫困地区区域特色经济项目10个,帮助4.23万扶贫对象实现稳定脱贫。

规范深化网格化管理

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强化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应用,促进政府职能在基层有效落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分包制度,强化煤矿、非煤矿山、化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实现全部药品和重要食品安全信息全过程可追溯。加强国防建设等。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加快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严控机构编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治市,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改进工作作风,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贯彻意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持续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学习创新型政府。鼓励公务员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加强和改进公务员管理,完善录用聘用、交流轮岗、竞争上岗等制度。

郑州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汪 辉 侯爱敏 赵文静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