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2014郑州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链”
构筑郑州发展“顶梁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链”
构筑郑州发展“顶梁柱”
现代产业召唤创新驱动现代产业有赖环境推动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链”

构筑郑州发展“顶梁柱”

郑州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党贺喜 刘伟平

春天吹奏好声音,马年奔驰中原梦。

来自政府工作报告的“好声音”弹拨着今后五年郑州现代产业的美妙音符:“今后五年,要努力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基地、国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工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现代产业体系无疑是“脊梁”的“合金钢”。连日来,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尤其是来自各专业园区的工业经济界代表委员争抢“话语权”,发表新见解。

现代产业拉动郑州发展

梳理郑州经济结构发展脉络,从“火车拉出来”的城市、“纺车纺大”的城市逐步扩展嬗变到“三全汤圆‘滚’出来”的市场、“思念饺子‘包出来’”的市场,但发展路径相当长时期基本定位于“初级阶段”。

进入新世纪,现代产业“君临”郑州,踏上“风火轮”,走进新境界。对此,政协委员、市工信委高技术处处长尹春做出了“剖面”分析:“郑州高新区内扎堆分布着数十个成熟的产业园,年产值达数亿元的产业集群呼之欲出,郑州高新城的雏形已现。”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产业园,带动一座城!”现代产业在城市的发展中占据着不言而喻的权重。

“大数据”多得是。打开郑州版图,自西而东再向南,高新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四大金刚,四驱合力,已然成为郑州现代产业的主阵地,鼓动着昂扬向上的发展风帆。

市人大代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延明对记者“数说”着:“去年,港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740亿元(不含新移交区域),而代表现代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就占全省的70.2%;进出贸易总额完成357亿美元,占全省的62.1%。”这意味着什么?须知,港区384平方公里的代管面积仅占全省16.7万平方公里的0.22%。在一片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的土地上创造出完全不能忽视的“大数据”,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解读和阐述出现代产业的魔力和魅力吗?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唯有如此,郑州现代产业才让更多的代表委员“心有戚戚焉”——

路红卫、王冬成、边新桩、史占勇、荣秀丽等代表围绕我市汽车工业整体规划、人才培训、电子贸易等话题,各抒己见,用智慧和智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言献策。

现代产业召唤创新驱动

道路决定命运,命运取决举措。

如何让郑州现代产业发力提速?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把话题聚焦在一个关键词上:创新驱动。

政协委员、河南福临门集团董事长李响小中见大谈到他的创新观:“一个企业,80%的利润都来自创新,作为一名企业家,就要创新管理模式,主动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

作为同声响应者,政协委员、北京大成(郑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杜炳富则认为:促进产业转型,就要围绕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构成优良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支柱、战略性产业,如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为郑州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比如我市超硬材料的生产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应扩大其生产规模和体量,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园区也是如此,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更是如此。因为,只有创新,才是郑州现代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创新是利剑,仗剑才能闯关。

今年,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航空物流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八大园区”将要在航空港区“编队出发”,无一不是现代产业的引领者。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靠什么?“靠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口岸管理创新、强化政策创新、强化平台建设创新……”张延明代表一口气儿说出六个创新。

市人大代表、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良才托出他们的四项新举:大力开展产业链定向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在首批12家新三板挂牌的基础上,再实现一批企业挂牌上市;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培育和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型”产业;发挥孵化优势,围绕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力争全年培养孵化300家高成长型科技企业。

市人大代表、郑东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福民摊开他们的创新图:加强主导产业项目谋划,积极引进各类内外资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后台机构,提高金融集聚度;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加快引进金融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争取到2015年底,郑东新区入驻金融机构数突破230家。

市人大代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崔绍营亮出了他们的“两大平台”:构筑包括国际班列在内五项内容的对外开放平台,构筑以“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引领的汽车装备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有赖环境推动

“服务是‘水’,产业是‘鱼’,两者存在依附关系。没有好的环境,产业将难以生存。”政协委员、河南北辰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晗韶说得再没有那么明白无误了。对政府服务环境,他可谓期望甚高:“政府要建立‘五星级’服务,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才能形成‘鱼水之亲’的和谐关系,推动产业成功转型。”

市人大代表、东风日产郑州工厂总经理周德元也有一个愿景:郑州向汽车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服务、人才培训的多方支撑。他建议,尽快成立一个汽车学院,培训汽车业的一揽子人才。

政协委员张友阳说,目前,全省85%到90%的IT技术服务企业集中在郑州市,产能占全省IT技术服务行业的90%到95%的收入,建设IT技术服务产业积聚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并显得尤为必要。他进而建议,政府应制定鼓励扶持本地优秀IT服务企业的政策,尤其是在建设土地的供给和定价等方面进行政策性补贴。

进入马年的郑州,骑上飞驰的骏马。行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大道上,860万郑州人民理应做出这样的不二选择:马不停蹄向前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