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妖魔化打车软件不妥
“流量清零”败诉也有价值
少一些“小眼镜”
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简政不妨从减证开始
“放学后两小时”仍需求解
借口
地铁车厢内
应流动积极的公德
有孝道才会有好家风
晒“权力家底” 释改革红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学后两小时”仍需求解

2月11日,上海中小学第一天开学。从这学期开始,上海所有公办小学都必须提供放学后的看护服务;凡是家庭确有困难、不能及时接送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参加免费的看护服务。(2月17日《人民日报》)

孩子下午三点半放学,家长五点半下班,放学后两小时孩子去哪?一直以来,这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学生确实减负了,但家长也确实增负了,增的是财力和精力。显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为减负的目的不是一味地规范学校收费、减轻课业负担,而罔顾孩子的安全与成长。

上海公办小学开设免费看护,无疑为“放学后两小时”这道社会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题思路。家长既不用担心孩子放学等于放羊,也不用担心家里老人宠溺孩子,更不用无奈交给路途远、安全系数低、质量难保证的社会高价晚托班。“看护服务”,顾名思义,就是照料、看管,保证孩子们在这段时间的安全,对低年级学生,还要保证他们不被错误的人接走。不收费,不上课,体现公益性,是其最大特点。

申请看护的孩子可以集中到一起,做作业、自习、看书,开展些小型活动。但孩子们欢天喜地,管理者却喜忧参半。可以想见,服务越受欢迎,随之而来的申请者也会越来越多,这让学校和老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不免出现有些家长即使有条件接送,为图省事甩手将孩子丢给学校的做法。这类群体显然不是“看护服务”的主要目标对象,虽然服务具有公益性,但有限的公共资源也无形中被挤占了。同时,从孩子受教育的角度看,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也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看护服务”既然是公益当先,那么社区、家庭、志愿者群体等热心人士其实都可以参与进来,这也是目前克服资源有限和缓释管理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看似“空档”的“放学后两小时”,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每天两小时,几年下来日积月累的时间数以千计。当孩子们对时间还没有完整概念的时候,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该有所担当,以免长大之后的孩子懊悔“时间都去哪儿了”。

安全第一但不是唯一,“放学后两小时”,孩子们还需要更多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兴趣活动。在今后的管理中,既要避免将看护工作作为学校教学的延伸,又要继续创新社会管理,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在安全的藩篱内自由自在地享受欢乐与成长。 宋 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