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纠正过度输液 患者是最大受益者
公车拍卖须避免二次腐败
设立“两日”
传递三大正能量
私人体验错解公共话题
老人应受更多的
理解和关爱
罔顾孩子尊严的教育
遗患无穷
不能让制度成为稻草人
政府信息透明 还得快马加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纠正过度输液 患者是最大受益者

为控制门诊输液,2013年9月起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取消了门诊静脉输液治疗,只有急诊和住院部才能输液。门诊为何不输液,对病人有何好处,患者不理解怎么办?民生三问少用抗生素是否耽误治病。(2月26日《人民日报》)

取消门诊输液的做法,在全国各地并不多见。但是,不多见并不意味着不合理,过度输液带来的过度医疗问题总是饱受诟病,解决起来又困难重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已经习惯了门诊输液。只要有点儿头疼脑热、感冒发烧、腹泻外伤之类的小病就选择甚至要求输液,似乎不输液病就好得慢、好不彻底。其实,这些常见病、多发病都属于普通门诊疾病,通过口服药物就可以治疗,虽然见效慢,但是安全方便、费用低。

业内人士介绍,不论输液、口服、肌注,都只是一种给药途径,合理用药以“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为原则。中国90%的病人不知道输液的危害性,其中有75%的门诊病人其实不需要输液。根据原卫生部统计,2010年中国平均每人输液8瓶,我国的门诊输液率高达60%至70%,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国际水平的10倍左右,其中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带有抗生素的药物。

取消门诊输液,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液体中的细微颗粒进入血液循环,极易造成血管堵塞,感染的机会大,容易产生胃寒、发烧等不良反应。更为可怕的是,过度使用抗生素会产生超级细菌,导致病人严重感染时无药可用。取消门诊输液,不但能保障医疗安全,还能减轻患者的医药负担。

面对医生的合理用药,理解的患者感恩赞扬,不理解的患者甚至拳脚相向。有人把这不和谐的一面归咎于医患关系紧张,缺乏信任。但是,当医生坚守医德试图努力缓和关系时,患者却不能正确理解,这也是过度医疗面临的一重困难。医生面对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久而久之,只会迫使他们将合理医疗让步于患者的选择。

合理用药,是医疗理性和医生良心的一种回归,最大的受益者最终还是患者。医疗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事物的发展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圜。患者作为最大受益者,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与医生充分沟通、相互理解、克制情绪,摒弃认识误区,转变用药观念,才能有助于解决过度医疗的问题,从而获得一个健康的未来。

宋 华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