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古代的砚铭
《地狱》
故乡 仰望的高度(外一首)
诗意的乡村
马的警喻
一首另类赏雪诗
画马的难易
qhq4210
qhq422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16

本舰装备有强大的进攻和防御武器,对于敌空中目标,远程的由本舰歼击机迎击,中程的由本舰对空导弹拦截,近程的由低空导弹和小口径炮组成严密火网拦击;对敌水下目标,由反潜直升机进行快速大面积搜索攻击;考虑到本舰舰载机全系歼击机和直升机,缺乏对敌水面舰艇编队攻击的能力,故又装配了射程为500~600公里的中程导弹,这样给本舰增加了对敌大型导弹舰和航母的打击手段。在不影响飞行甲板和机库等重要部位布置的情况下,装载舰对舰导弹,即可起到舰载轰炸机的作用或者超过轰炸机的作用。

三、航母主要设备问题解决的办法:

除采用已有舰艇设备外,重点解决舰载机、电子设备、动力装置和部分武器装备等四大项上。

四、组织实施:

研制总进度:从中央正式批准建造时起,争取三年内建成。1971年完成总体设计,1972年开工建造,1973年建成并完成试航,交付部队。

刘华清 岳英(七院) 司徒衍(六院)

1970年5月16日

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海军发展史而言,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上溯自1866年,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中国近现代海军走过整整100年艰难苦涩历程后,中国航母终于从梦想进入高层决策视野,并由刘华清构思出第一个“概念模型图”。

仔细研读刘华清的报告,不难发现,为早日实现中国航母梦,他在航母选型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行文表述字斟句酌的良苦用心。报告的核心内容是第二部分。以“我们造什么样的航母”为标题,可谓用心良苦、大有讲究。如果增加一个字,变成“我们该造什么样的航母”或“我们能造什么样的航母”,刘华清在论证中国航母选型上,都会“作茧自缚”,遇到绕不过去的“科技雷区”与“政治禁区”,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授人以柄。很明显,若论“该”造什么样的航母,从中国海洋防御与中国海军建设需求出发,以当代国际战斗力水准为参照,则是中国现有经济实力、工业能力和科技水平望尘莫及的;若论“能”造什么样的航母,实话实说,又难免否定和抹杀“莺歌燕舞、蒸蒸日上”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好形势及伟大成就。两难之间,刘华清既不论“该”,也不提“能”,而巧妙地以“宜”取而代之:“拟建造一型携带舰载歼击机和反潜直升机为主的‘护航航空母舰’为宜。”

何谓“宜”?主观与客观统一,需要与可能平衡,理想与现实契合。从“宜”字出发,刘华清提出了中国第一代航母战术技术性能指标及其武器系统。在论述舰载歼击机采用垂直起降优长时,他正话反说,间接点明国内科技实力不逮的难堪现实:“这样就免除了飞机弹射器、助降装置、降落阻拦装置等一系列技术上极为复杂而笨重的专用装置,使航母的尺度和吨位大为缩小,研制周期可以大大缩短。”

刘华清在报告中提出三年实现中国航母梦的总目标,只是参考了“二战”后美国常规动力航母的建造周期而已,就中国的科技实力与工业水平而论,即使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要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一艘航空母舰从总体设计、施工建造,到舾装试航、交付部队服役的全周期,也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不过,仔细想一想便会明白,这与当时炽热的政治气候不无关系。它既反映出刘华清及其领导下的论证小组的心情是何等热切和急迫,同时也说明他们对中国自主研制航空母舰的艰巨性尚缺乏深层的认识与了解。

这份由刘华清与舰艇研究院(七院)副院长岳英、航空研究院(六院)副院长司徒衍共同签名的航母建造报告,分别呈送给了海军第一政治委员、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组长李作鹏和海军常务副司令员、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副组长吴瑞林。

10天后,即1970年5月27日,刘华清在海军装备部主持召开了航空母舰论证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首先确定了航空母舰的型号方案,按护航航母和反潜航母两个方案进行论证,重点是护航航母和舰载机。其次是把论证研制任务分解落实到位:由海军提出航母及舰载机的性能与作战使用要求,舰艇研究院(七院)负责航空母舰总体的论证研究;航空研究院(六院)负责两型舰载机(歼击机与反潜机)的论证研究;飞航技术研究院(三院)负责舰载导弹武器系统的论证研究。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航空母舰研制代号被冠名为“707工程”。

“这是个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航母从纸上谈兵的‘梦想阶段’,进入实际操作的‘工程阶段’。”于瀛先生记忆犹新:舰艇研究院航母研制组成立大会在研究院大楼七楼大厅举行。领导宣布命令讲话后,接着就由714所张日明副所长讲课。“各个研究团队的领导和技术骨干都来了,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只能算是一堂航母科普课。”于瀛回忆说,“当时,人们对航母的概念都不十分清楚,张日明从什么是航母讲起,介绍了航母的发展史、航母大战的典型战例、航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970年7月20日至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与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联合组织召开了“五型舰艇”技术协调和交底会议。“‘五型舰艇’是已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建造的海军新一代重点装备,这里面就包括核潜艇和航空母舰。”海军装备部原部长郑明将军在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介绍说,这是一次全国性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有关部委,军委国防工办,各大军区、有关省市革委会和省军区主管国防工业的负责人,有关工厂、科研院所和海军有关单位的代表,共333个单位、729人。新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周希汉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刘华清作为“船办”主任,是会议的主要组织者。

“在707工程分会上,出现了‘左’的和‘右’的两种声音。”郑明回忆说,刘华清主持起草的航母工程报告,提出的方案是造三万吨级的护航航母。但当时正值“文革”鼎盛时期,极“左”思潮泛滥,海军机关一些思想激进的“造反派”认为,中国研制航母就要“赶英超美”,“刘华清版”航母方案太过保守落后。同时,会上也出现了“右”的声音,有人认为航母目前搞不出来,不敢承担研制任务。

包括刘华清在内的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试图排除“左”和“右”两方面的影响,坚持按上报航母工程方案往前走。“但形势比人强,这些影响很难彻底排除。因为不仅下面有,上面也有。”郑明说。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