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生态“航空大都市”美丽可期
外交部部长王毅答记者问
人代会今日听取审议
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习近平要求全力做好马航
失联客机中国公民善后工作
郑焦城际铁路转入站后施工
中州大道快速路
桥面段开铺沥青
七旬老人还债17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七旬老人还债17年
花书增:再苦不能丢诚信

本报记者 高 凯 通讯员 刘佳美

“200多位乡亲的债还完了,终于可以踏实睡觉了。”寒风中,新郑薛店镇的花书增长出一口气。

70岁的花书增老实、热情, 满头华发,一脸皱纹。得知记者来意,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口袋:“这17年太苦了,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早些年,花书增在新郑薛店镇花庄村办了一家面粉厂,凭借本分、诚信的口碑,面粉厂规模逐渐扩大,并在当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十里八村的乡亲便将余粮存到他的面粉厂。花书增回忆,最多时达到了200多存粮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存粮户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正计划进一步发展的花书增却因为一次业务上的大意竟然重创了他的面粉厂。

1996年秋,与花书增交好多年的一个朋友来到面粉厂,称有一个可以大量向外销售面粉的门路,愿意帮他代销面粉。考虑到面粉的确需要扩大销路,加上两人交好多年,花书增便将厂里价值20多万元的面粉交给朋友代销。结果,面粉拉走了,但货款一直没能回来,更可气的是这位代销的朋友也失去了联系。面粉厂被骗的消息不胫而走,存粮的乡亲得知这一情况,纷纷前来索要欠款或粮食,花书增一下子从厂长变成了200多户乡亲的欠债人。

“当时我感觉就像被一记闷棍打晕了,200多户乡亲的钱粮,最多有存2000多斤的,想想都可怕,怎么还清呀。”冷静下来后,花书增最终选择了还债。他说,人的本分、诚信坚决不能丢。

为了还债,花书增跟着别人承包广播站里的杂活,风里来雨里去地装线、爬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就打工干些轻活。他把自己打工挣的钱、儿子打工挣的钱放在一起,开始一点一点地偿还债务。

负债的日子充满艰辛,但花书增不言苦、不言弃。后来他找到了骗他的人,不过这时他已卧病在床,身上插着管子。见此情形,花书增只好暂时作罢。不久那人不治身亡,有人建议花书增找其爱人讨要货款,但是,当花书增了解到她生活得很苦时,他放弃了。

之后,花书增继续和家人一起过负债的紧张日子。这期间,家人闹过情绪,甚至不想再和他一起还债。去年,花书增家的房子被征迁改造,分到10多万元补偿款。家里原打算留下这笔钱装修房子,但在他的坚持下还清了余下欠债。

用17年还清债务,花书增才觉得心里踏实了。记者说:“你可以晚点还,乡里乡亲的,大家都理解。”花书增激动地说:“啥都可以晚,诚信一点都晚不得。”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