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破解美国“高考”
强化中小学生安全意识
多校举办安全教育活动
亲子阅读
共品书香
清明祭扫推出便民路线图
全市党员干部
集体观看《焦裕禄》
周末去看狗狗秀
数百名犬聚中原
袁隆平受聘河南农大
指导水稻技术攻关
我市启动农民工
零距离维权行动
我省法院专项行动
集中审判涉医案件
省“十佳”网站揭晓
中原网再获殊荣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破解美国“高考”
美国排名越靠前的学校,往往越不看重学业,而更看重素质年轻人最大的课题,就是找到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编者按

持续多年的高考改革,终于迎来“破冰”推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这两种模式的高考将分开进行。

在招生方式改革层面,一些省市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浙江省将继续完善“三位一体”考试招生(高校根据考生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高考文化分等三项成绩综合评价招生),扩大职业教育“3+2”、五年一贯制(招收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进行一贯制培养。学业期满获颁全日制大专学历)和单考单招招生规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报转发这篇刊发过两年多的文章(本文原刊于《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1日12版),原因无他,只因这样的文章,在回应高考改革的同时,仍能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给予我们太多的启迪。

表面上看,这篇题为《破解美国“高考”》的文章,着墨最多的,是如何开拓华人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适应美国顶尖大学的“游戏规则”,让他们能够成功进入美国名校。而在差异与不同背后,我们更多看到、更多思考的,还是中美两国教育宗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间的碰撞。

还是那个说过很多遍的老话题:仅以成绩导向的功利化教育,无法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美好心灵、现代意识、创新精神的未来一代。

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曾说:“教育是训练对于生活的探险,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所以,但愿所有的改革推进,都能承载起孩子和家长们的乐观期待,让教育真正回归启迪智慧、启发人生本身。

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却被哈佛大学录取

一个在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却被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录取;北京一个高考理科状元,申请了美国11所名校,竟被全部拒录。

“中国人民破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人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并转发了2011年5月29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文中提到一个叫马振翼的美籍华人。

10年前,马振翼在加州创办了一家叫“星腾科”的教辅机构,为高中生升大学提供咨询及考试培训服务。2009年,这家机构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了分支。10年来,“星腾科”帮助数千华人学生,进入梦寐以求的美国名校。

今年34岁的马振翼,在台湾出生,小学即到美国留学,大学读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在华尔街干过,还当过高中老师,后来自己创业。

“跟大陆学生谈话,我最头痛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马振翼说。“差不多”、“马马虎虎”、“还行吧”,这些孩子回答问题时,大多三言两语,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交谈起来特别费劲。“我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面试100个学生,有80多个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想干什么。

有天,一个从银川来的男孩,让马振翼眼前一亮。这个男孩姓杨,当时已经高中毕业快一年了,没有上大学。

跟绝大多数高中生不同,小杨花了很多精力,忙乎一件喜欢的事:做NGO(非政府组织)。他曾与同伴募集到5万本图书、15台电脑,分别送给18所农村小学。他还跑到大学征招短期支教的老师,去偏僻地区的小学教英语、电脑、音乐等。多的时候,他甚至召集到100来个志愿者。

小杨告诉马振翼,他想注册一家NGO,这在中国可不是件容易事,开始特别不顺,跑了很多地方,找了许多人,都没办成。最后,是当地一家媒体出面,帮他挂靠在一个县级单位下边,才算注册上。

小杨的另一段经历,也让马振翼很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小杨一个人去了西藏,在牧区与藏民生活了半年。“人生就好像旅行,重要的不是你都去了哪里,而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你都遇见了什么人,他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小杨这么认为。

小杨的考试成绩不理想,SAT(相当于国内的高考)分数满分是2400分,他只考了2000多点儿。哈佛对小杨的面试地就在北京。谈话结束时,面试官笑着对他说:“假如你被录取的话,你将是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

最终,哈佛的经济系录取了他,并给了全额奖学金。

美国排名越靠前的学校,往往越不看重学业,而更看重素质

一天, 有对母子前来咨询。孩子妈兴冲冲地对马振翼说:我儿子的SAT,考了2370分,你一定要让他进哈佛或耶鲁!但是,马振翼跟她儿子接触后,感觉特无聊,很无奈。

“No,我做不到!”他告诉孩子妈。

最后,这个男孩果真既没去成哈佛,也没进耶鲁。得知北京那位高考理科状元被11所美国名校拒录的事,马振翼说他一点儿都不奇怪,觉得很正常。

“在美国,即使是那些在高中全校排名第一、SAT满分的学生,许多也照样会被哈佛刷掉。排名越靠前的学校,挑选人才时,往往越不看重学业,而更看重素质。”这是马振翼的经验谈。

有媒体报道说,普林斯顿大学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其他美国顶尖大学,也都有类似情况。那是不是说,美国大学录取不看重成绩喽?

“也不是。只不过相对于国内高考来说,他们不只看分数,不绝对以成绩论。”马振翼解释道。他说,美国的大学录取,大致看三大块:一是学习成绩;二是学生自己写的申请信;三是课外活动。成绩不仅有SAT,还要看高中4年的平均成绩等。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当成绩过了录取门槛后,分数只能起30%的作用。

“你要想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光是成绩好不行,分数达标的学生太多了。这些大学,到底在找什么样的人?答案很简单:让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艺和拥有特殊课外活动的学生。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

年轻人最大的课题,就是找到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

可是在国内,那些前来咨询、想报考美国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好多想法还是中国式的,还没跳出中国高考模式。

马振翼常常无可奈何地对学生说:“年轻人最大的课题,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加之不懈地努力和坚持,成功离你就不远了。”

他反复提醒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你的课外活动,是否体现出你的个性?你做的事情,是否影响或改变了他人和环境?课外活动的参与和表现,会透露出学生的人格特质。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名校作出是否录取的考量——甚至在你学科成绩并不突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录取。

马振翼给一个特别不爱读书的学生做过咨询。聊着聊着,他发现这个男孩很喜欢玩电子游戏,“一谈到这,那家伙滔滔不绝。”

“那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开发一款游戏?”

男孩愣了一下,说从没想过。

马振翼鼓动他试试,又说服孩子爸,给他投了几千块钱。接下来,男孩自己动手写出剧本,又跑到一所艺术院校找大学生帮他绘画。虽然他的游戏没有全部完成,但他把企划案,成功地卖给了一家游戏公司,获利两万。整个过程,历时8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男孩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协调,如何跟人谈判,如何组织团队。他要管别人,给人发工资,要做企划,要掌管财务……经过这8个月,男孩说自己一下子长大,有了责任感。后来,他被美国排名15的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系录取。

“我们会有意地,让刚进入高中的孩子,发掘出自己的社会意识和独立自主的态度。”马振翼强调道。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从自己读书、教书经历中,马振翼悟出的结论是:教育的重点,就是启发人!

“一个好老师,一定要启发学生,启发他的潜力。如果半年里,能有一个学生被我启发了,对数学产生兴趣,那我就成功了。”有个黑人学生,起初很恨马振翼,给他写来死亡威胁信。因为他吸大麻时,被马振翼逮到。半年后,这个学生又写了封道歉信。等马振翼离开这所学校时,这个学生哭了。

“人在年轻时学到的课本知识,可能会被忘掉。但一个启发、一个感动、一个梦想,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

“假如每年,我都能发掘出一两个,像银川男孩那样的学生,也值了!”

他的想法是:当这些年轻人站在人生的拐弯处、梦想的道口前,自己能在他们身后,用力地推上一把。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1日12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