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家乡的两首民谣
柳絮
今夜,你的酒杯斟满我的疼
也说吴道子画驴
朱氏古建筑彩绘
函谷关下寻老子
qhq434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函谷关下寻老子

许 锋

天底下的读书人谁不知道老子呢。说天底下,范围就是世界,或许有人不服,但是《道德经》被翻译过的版本达600多种,在世界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中国人看《道德经》自然是不需要翻译的,连三岁毛孩子都能摇头晃脑地诵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世界之大,老子在那个年代亦想象不出;但他在雄关要塞函谷关所作《道德经》已然立于他所想象不到的世界而不朽。

函谷关离灵宝市区13公里,从连霍高速公路函谷关出口下行2公里即到。冬日的中原远没有地道的北方那么冷,却也谈不上暖和,丝丝缕缕的寒风在函谷关外空旷的原野上肆无忌惮地游弋,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禁不住也要哆嗦一阵子。雪的痕迹仍是在的,远处的山上有,近处的地上也有,脚下却是利落的。也不见阳光,也不算阴天,那种久违的天高云淡,淡到周围再无其他游人,绝无鼎沸与喧嚣,整个函谷关就像一位严肃的兵士严阵以待,让人觉出一缕威严之气。

函谷关本就是一道威严的关隘,其为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有此名。建关3000年间,发生过大小战役200多次,有16次重大战役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名篇《过秦论》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此“函”即为函谷关。“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此“关”亦指函谷关。

因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克”,故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之君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后刘邦先入关中,引起项羽不满,项羽设下鸿门宴,让刘邦心悸胆战。东汉末年群雄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强迫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的理由就是函谷关固若金汤易于防守。此后两千年间,地势险要的函谷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唐代安史之乱,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均发生在这里。

行走在这曾经刀枪剑戟、战马嘶鸣、血肉拼杀之地,我想,无人能坦然视之。即便是一草一木,一叶一茎,都藏而不露,高深莫测。是的,这里演绎了太多的历史风云,太多的帝王、政客、文豪来过、驻过、穿过,秦始皇、曹操、孝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李自成、康熙、吴起、司马迁、商鞅、孟尝君、范雎、司马光、无忌、林则徐、李白、岑参、杜甫、白居易、鲁迅……函谷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会之地,是千百年风云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数风流人物,岂能甘心错过?

但老子到来的方式却与前人后人迥然有异。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十八日,函谷关上紫气东来,关令尹喜“知有异人过是”,即出关恭迎这位智者。只见年届八十的老子骑青牛由远及近,其状逍遥至极。老子出洛阳西行,本意为去秦国考察。经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强大,政局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而函谷关时为秦之东大门,到了此处的老子即已到秦国境内。函谷关虽为雄关要塞,但没有战争硝烟弥漫时,其山河形胜,草木苍郁,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确为修身养性绝佳之所。老子何尝不是像其他文人墨客一样厌倦战乱、喧嚣、纷攘,渴望有一处宁静之所品茗赏月,数往知来,研精覃思,著书立说。在尹喜的热情挽留之下,老子于七个多月间,“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伫立于函谷关之上,我似乎看到那个清癯的须发皆白的老人,骑着一头青牛,悠闲地从关外那片空旷的大地上如一股清澈之水渐渐逼近;我似乎看到老人在函谷关的某个角落正奋笔疾书挥就华章;我似乎看到老人也登临函谷关,遥望大好河山心潮起伏。

老子乃大隐之人。先隐于朝,过函谷关后再隐于野,终再无行踪。但他在函谷关留下的《道德经》却是显赫的,张扬的,掷地有声的。

函谷关,便是老子的筑经关,思想的“烽火台”。

关内通往古长安的小径仍有积雪。越往内走,山势与地势愈发险峻起来,宛如一个口袋,愈收愈紧。我欲寻觅老子西去的身影,但雪水阻碍了我的脚步——我心即刻释然,老子既已隐去,又岂能让我等凡夫俗子觅得踪迹?

我一直怔怔地望着那个方向。

回望函谷关上空的烟云,太多的甚嚣尘上、兵戎相见、气吞山河、义薄云天,太多的英雄气短、生死别离、利来利往、熙熙攘攘迭次闪现,它像天地之间那杆秤上的重砣,决定着历史行进的方向与速度,老子,却是那颗硕大无比的准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