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管城区图书馆
晋级国家二级
网格长检查学校食堂
区街动态
区街故事
让老人的世界更有尊严
zxc4368
zxc436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区街故事

独居老人不孤单

本报记者 赵文静 通讯员 卢黎 陈艳

“你们平时对我父亲已经够照顾的了,不光送吃的,还送棉衣棉被,我心里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哪有道理让你们掏腰包再给他缴医保,这可使不得!”小吴握着福华南街社区主任网格长李荷花的手说。

故事还得从去年冬天说起。像往常一样,一上班,网格长李荷花就带着民情记录本到楼院巡查,刚走到庆丰街2号院1号楼,就发现楼前围了一圈人,指指点点,小声嘀咕。李荷花急忙走上前,看到楼道口破旧的竹席上躺着一个老人,衣衫单薄,脸上脏兮兮的。仔细一看,李荷花认出这是4楼住户吴颖。吴颖的情况,李荷花是清楚的,他很多年前就离了婚,儿子随其前妻生活,一直一人独居,靠吃低保为生。“老人虽说有轻度精神病,但平时还算正常,见到熟人也会主动打个招呼,可现在是怎么回事?”李荷花劝离围观群众,在竹席前蹲下跟吴颖攀谈,了解情况。原来,吴颖是嫌家里太空荡,感觉闷窒,才从家里搬到了楼道。可任凭李荷花怎么劝解,吴颖就是不愿意搬回家。

“楼道没有门,不挡风,住在这里老人迟早会被冻出毛病的,得从根上解决问题才行。”李荷花把事情向二级网格长王帅进行了汇报,商量着一边发动“好闺女”志愿者服务队捐衣物、开导老人,一边求助社区民警,多方打听吴颖的其他亲戚,寻找吴颖儿子的联系方式。

平日里,社区的“好闺女”们经常去看望老人,有人送衣物,有人送棉被和食物,还有人直接从家里拿来了软软的床垫。李荷花一天两回地去看望老人,给他送吃的,陪他说说话、聊聊天。

在大家的陪伴和照料下,吴颖的精神状态慢慢好了起来。聊天中,李荷花得知老人2014年医保费还没有缴,正好3月底前还有一次补交机会,就打算到银行帮他把医保费缴上,走到半路接到电话“吴颖的儿子回来了”,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近日,在社区的帮助下,小吴将父亲送到了康乐敬老院。至此,老人结束了楼道“寄生”的生活。

把高铁路“装到”网格内

本报记者 党贺喜 通讯员 宋建庆

京广高铁在金水区兴达路街道办事处有着1500米的路段。区区1500米,对于高铁那是弹指一挥间的功夫,但对于兴达路的养护者,却要付出太长太多的心血,直到他们把高铁路“装到”网格内,养护起来就及时方便了。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京广高铁沿线的金水区兴达路街道办事处北录庄。伴着和煦春风,北录庄爱路护路巡逻队的队员们充任铁路天使。当班带队的花文学告诉记者:自从高铁通车后,他们村就吸收干部、党员、代表和入党积极分子成立义务护路队,与办事处网格长、驻村巡防队结合,划分网格、划分地段,每天开展巡逻,向群众宣传爱路护路和铁路安全知识。

由村到办,记者得知,兴达路街道充分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将辖区“涉铁”村划分为18块“责任田”,每个网格员同时肩负社会管理和组织铁路护路双重责任,通过沿线巡查和入户调查,详细掌握铁路周边人口、设施、治安等信息。

针对发现“涉铁”矛盾纠纷及护栏网破损,挖沙取土,在安全区内耕种农作物等影响铁路安全问题,及时通过三级网格信息平台逐级上报,再由办事处平台按业务归口的原则进行转办,实现了高铁护路责任落实、任务精准定位和排查全覆盖、宣传零距离、工作无缝隙的工作目标,夯实了辖区爱路护路工作基石。

一个好媳妇 幸福三代人

本报记者 栾月琳 通讯员 薛松 郭晓燕

阳春三月,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院内,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一场名为“孝老爱亲,共建和谐”的居民座谈会吸引众多居民参与。社区居民王长套和老伴儿谈起自己家儿媳妇王珂,赞不绝口。

王珂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信息中心《果树学报》编辑部工作,她不仅工作上出色,在家中也是孝顺儿媳。她还被评为果树研究所社区的“社区好媳妇”,现在一家三代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2006年,王珂与在郑州市检察院工作的王勇辉结婚。新婚不久,王珂就向丈夫建议:“咱们果树研究所院内既有花园,又有果园,是居家养老的好地方。咱俩已成家,不如将你在老家的父母接来,让老人家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公婆搬到郑州后,王珂主动为他们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还办理了医疗和养老保险。刚来郑州那两年,婆婆腰腿疼病严重,还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买菜走六七百米路,中间要歇息好几次。那时候,儿媳王珂悉心照料婆婆,每逢周末,主动将公婆的衣服拿去浆洗。婆婆腿疼,王珂到烟台开会,给婆婆买回电动按摩器;婆婆心脏不好,王珂到沈阳出差,给婆婆买回滋补的高丽人参。每次出差,她都没忘给两位老人带回一两件礼物,为的就是让离开老家的公婆在郑州过得舒心。

在物质生活方面是这样,精神生活方面王珂更是细心。“我这一生就是遗憾字儿没写好,晚年还想补上这一课。儿媳得知后,给我订了份儿《书法报》,还经常买些养生保健的书籍供我学习。她重阳节陪我们去开封清明上河园观菊展,还领着我们老两口游八里沟、逛云台山、参观少林寺。”公公王长套介绍说,“现在俺老伴儿逢人便夸,人人都说俺家媳妇好,那是俺老两口上辈子修来的福!”

做媳妇的还有一件难处事儿,那就是姑嫂关系。可王珂和大姑子、小姑子则是知心朋友,情如亲姐妹。丈夫王勇辉的大外甥在郑州上大学,隔一两星期,王珂总要邀他来家吃饭,为孩子改善改善伙食,听孩子聊一聊学校里的事儿,临走时还不忘大包、小包地给孩子带。外甥回老家逢人便说:“在郑州不光俺舅对俺亲,俺妗子比俺舅对我还要亲!”

一个好媳妇,幸福三代人。现在王珂一家三代居住在环境优美的果树研究所社区。她是社区的孝亲典范,也是女儿言传身教的榜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