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开会禁五星”彰显改革新风
取消路桥通行费咋就那么难
别误读《一仆二主》中的
非典型“拜金女”
一次“孝敬”胜过万次“扫墓”
给孩子看病全程摄像羞了谁
老婆“失联”
摸清社会抚养费去向
还得靠司法
学生安全与亲近自然
不该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信息公开,要主动更要真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生安全与亲近自然
不该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学生安全与亲近自然

不该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而一些中小学校,在安全“高压线”面前,“怕出事、怕纠纷”,取消集体春游,缩减课外活动,把学生“圈养”起来。(4月2日《人民日报》)

学生盼春游,学校怕春游,无非是因为户外活动起纠纷,安全责任难认定。学生安全大于天,站在学校角度考虑也不难理解。随着国家法治的进步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学校对于学生安全所担负的责任只增不减,对于儿童人身的保护意识只高不低,充分考虑安全问题是必要的,但不能就此因噎废食,把孩子“圈养”起来。

春游,是一种传统的文体活动。古往今来,春游冠得许多雅称,古称为游春、踏青、寻春和探春。许多古代文献都记载春游习俗的生动景象。如《论语》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述了孔子春日里带着学生到郊外踏青春游之事。以后这种春游习俗,历代相沿不衰,特别到了唐宋,更是盛行。“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描绘的就是唐代人们春游的盛况。

春游已成为儿童喜爱的活动。每到春天,学校就会组织同学们去春游,感受春天的气息。这成为了很多人感怀学生时代的一种珍贵而美好的回忆,也启发了很多人最初的写作灵感。春游作为一项习俗能够代代相传下来,除了传统文化的熏染,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收获。或是释放压力、放飞心情,或是激发思维、萌发创新;或是自然教育、潜移默化;或是激发爱心、增加审美;或是启人反思、催人奋进……

值得一提的是,春游对儿童的身心教育尤其必要和适宜。学校教育不能替代自然教育,孩子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能完全来自于课本。在他们身体和心智成长的关键阶段,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心灵启迪、获得经验智慧,恰恰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孩子们最易接受。或许,很多孩子对于生命的认识和思考,都是在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感叹春光的绝美短暂中慢慢生根发芽的。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从这件事情来看,我们的某些教育理念却越来越畏首畏尾,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可靠制度的保障。对于学生安全的教育一般是由学校和家长校内校外共同承担的,同样责任也不例外。对于什么样的情况下谁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比如在家长知情同意下由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发生了意外状况,责任该如何具体划分,都需要有据可依。只有建立起一个在公平、公正道路上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制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安全,让学生接受到最好的教育。 宋 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