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聚焦产业集聚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集中集群集约集合 集聚“四化同步”发展新能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集中集群集约集合 集聚“四化同步”发展新能量
突出智能低碳环保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今年全力提速发展
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园
高新区河南保绿能源非晶硅太阳能生产线
宇通客车生产线
晶诚科学园
郑州航空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成 燕 裴其娟 张 倩 卢文军 高 凯 史治国 刘 招 文 丁友明 宋 晔 图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促进“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的内生动力,“四个河南”建设的有效载体,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较好地发挥了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拉动主引擎作用、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作用和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在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接承载能力,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坚持完善基础设施 增强承接承载能力

基础设施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础,更是产业集聚区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我市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以交通路网为带动,优先实施产业集聚区与主城区和县城的快速路和内部路网建设,统筹区域整体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外围基础设施互通共享和有效衔接。

作为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围绕城市建设夯实基础设施。今年年初,《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准,同步交叉编制的综合交通及市政、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等26项专项规划均已形成初步成果。该实验区陆续启动双鹤湖、会展城等7个重点片区的控规与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部分片区方案征集,紧跟规划进度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累计建成实验区内部道路总里程约71公里;建成游园和道路绿地面积124万平方米,完成生态水系改造23万平方米,并同步开工一批水、电、气及污水处理等项目。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昨日,记者驱车沿郑港六路前行,行至郑港四街交会处,眼前突然一亮——一条蜿蜒美丽的河渠映入眼帘。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条臭河沟,经过整治改造后,现在叫兰河,河面宽60米,两岸各有几十米宽的生态廊道,已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产业集聚区若想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必须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包括环境、景观等都应提前谋划。”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如是说。

突出智能低碳环保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获批一年多来,诸多生态建设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推进,逐渐凸显航空都市的独特魅力。

记者昨日在航空港区看到,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建设工地塔吊林立,机械轰鸣,第二条4F级跑道和立体综合交通枢纽站正在日夜兼程作业。而在更大范围内,多条生态水系改造,道路、绿地、居民安置小区、污水垃圾处理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工程同步推进。

据该实验区市政建设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投资总额4亿元的兰河河道生态治理项目预计今年“五一”前建成通水,水源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和上游湖面的天然储水。目前,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并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形成互补,形成低碳模式。

一组数字印证了港区建设巨变:截至今年2月底,实验区已完成绿化建设147万平方米,其中道路120万平方米,游园绿地4万平方米,生态水系改造23万平方米。今年计划开工建设长度为5.7公里的梅河生态水系改造工程及河东南部片区总长度33公里的水系改造工程。此外,还将陆续开建总绿化面积达240万平方米的南水北调运河实验段两侧带状公园、滨河公园、梅河公园,以及绿化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双鹤湖中央公园,北区中央公园及河东9个社区级公园总绿化面积达72万平方米。

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与生态建设同步,该实验区还不断加快构建区内骨干路网,提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截至今年2月底,已建成市政道路项目31个,累计通车里程达71公里;18座跨南水北调干渠桥梁中4座变更桥梁已建成通车,14座新增桥梁主体已完工。今年计划新建市政道路项目36个,总里程达145公里,总投资约为56亿元。

此外,日供水能力10万吨的第一水厂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该水厂改扩建工程正在加快建设;13公里长的南区调水工程及其配套的10万吨/天供水泵站正在施工。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第一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已建成投用,第三污水处理厂前期筹备工作已启动。已建成两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在建1座110千伏变电站。

今年全力提速发展

据该实验区管委会主任张延明介绍,今年,该实验区将以“枢纽工程、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商务区与合村并城等工程建设”为抓手,形成两翼齐动、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

强力推进“枢纽工程”建设。该实验区将积极推进高铁南站选址和方案细化工作,加快立项报批等前期工作;全面做好征地拆迁前期准备,争取郑州至万州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全力推进机场高速改扩建及迎宾路高架西延等项目建设,力争在京港澳高速增设双湖大道、新港十一路、志洋路三个出入口,在郑民高速增设雁鸣路、规划S223两个出入口。

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今年拟新建与续建道路项目49个,总里程165公里,总投资68亿元。完成第一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南区调水工程,开工建设第二水厂。新建3座110千伏、2座220千伏变电站。

强力推进“商务区与合村并城工程”建设。围绕玄鸟湖、双鹤湖、凤凰湖、朱雀湖四大片区,实验区将强力推进城市功能核心区建设与合村并城工程;重点抓好正弘中央公园、沃金商业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双鹤湖中央公园,中原民俗文化博物馆等项目规划建设。

深化改革 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坚持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优化布局、理顺体制、配强班子、健全机制、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原则,努力激发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活力。理顺体制就是推行管理机构与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制度改革,设立统一的党工委、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由县(市)区长兼任,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由县(市)区党政班子中优秀的正县级后备干部担任,并兼任产业集聚区核心区所在乡镇(街道)的党(工)委书记,专职于产业集聚区发展。创新运行体制。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不设内设机构,依托所在乡镇(街道)的下设机构履行职能。按照“充分授权、权责明确”的原则,强化所套合乡镇(街道)下设机构职能,扩大其管理区域和管理权限。凡经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研究,由所套合乡镇(街道)下设机构办理的事项,县(市)区主管部门仅履行手续,不再研究,构建起“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运行体制。

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

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域内涉及四个乡镇(街道),套合以前,因集聚区功能区与行政区划不协调、管理机构与乡镇(街道)机构职能交叉等问题,滞缓了集聚区建设发展速度。

2013年3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促进组团新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进行套合管理以后,集聚区通过套合管理、领导兼职等途径,推进了产业集聚区深层次套合,理顺了集聚区管理体制,有效促进了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套合以来,集聚区内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人人树立了集聚区、镇(街道办)“一盘棋”思想,大力弘扬“一年干几年活儿、一个人干几个人活儿”的精神,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遇到的问题当作分内工作,积极想方设法解决,集聚区已经形成了一支工作上有凝聚力、战斗力,能打仗、能打胜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套合管理以后,集聚区有效整合了县乡及其他社会资源,实现了资源最佳配置,达到了融合各方力量、打造最强合力的效果,保障了集聚区各项工作全面有序启动,形成了分工有序、责任共担、成绩共享、目标一致的良好机制和氛围,集聚区呈现出经济发展势头、大项目建设推进、广大干部精神状态“三个良好”的局面,切实提高了项目入驻效率和建设速度。仅就项目建设而言,2013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约68亿元,新开工项目60个,计划开工项目近80个。其中,投资220亿元的比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从签约到土地平整结束,用时仅一个多月,创造了项目落地的“比克”速度,一期比克电池、比克新能源汽车2个项目正在进行钢构施工,计划今年10月份建成投产。

在强化考核激励方面,集聚区以“实现千亿元产值的汽车产业”为目标,将“三年倍增五年超越”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鉴定干部政绩、评优评先、奖惩兑现的重要参考。加强日常督导,及时通报督导结果。注重在汽车产业发展中发现、选拔、历练和使用干部,不断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坚持规划先行 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四集一转”和产城互动的发展方向,统筹考虑各类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因素,按照 “五规合一”的原则,统筹修订编制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生态规划,并制定了相关配套规划及政策。

优化布局设置。对全市原有的90多个组团新区、产业集聚区、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区、各类专业园区进行全面梳理,按照“重叠合并、相邻重组、一个机构、多块牌子”的原则,规范整合为45个产业集聚区、组团新区和专业园区。

明晰产业定位。突出“一区一主业”,围绕郑州市确定的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及其功能分区,对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市里重点扶持和考核的一个主导产业,引导各产业集聚区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推进集群发展,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新材料、铝精深加工、新型耐材、现代食品、家居及品牌服装产业基地。

荥阳产业集聚区

以“主业突出、链条式发展”为目标,围绕现代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实施大项目引进、老企业转型和小企业配套。引进投资45.8亿元的中国(郑州)国际工程机械产业园项目、投资45亿元的五洲国际工业博览城项目、投资15亿元的上海威兹曼电动工程车、10亿元的中联光通光缆生产线等23个主导产业项目全部落地,总投资139.5亿元,其中中国(郑州)国际工程机械产业园项目、浙江凯尔达智能型焊接切割设备等15个项目于2013年10月份集中开工建设。引导郑州中联收获、河南少林汽车等转型提升项目。吸引汽车零部件、洪森煤矿机械设备等配套企业前来落户。

荥阳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为矿山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当前,入驻企业10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家,初步形成以少林汽车、郑煤机、三和水工、一帆机械、长城机械、中联收获机械等企业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主导产业比重由34%提高到70.8%,企业协同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条更加完善,集聚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2013年,荥阳产业集聚区成绩斐然,其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4亿元,同比增长76.9%;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20亿元, 同比增长35.8%;主导产业投资比重完成46.9%;税收完成33481.85万元,同比增长40%;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50.26亿元,同比增长24.1%,从业人员3.1万人,同比增长31%,引进市外资金25亿元,占目标任务3.8亿元的657%。

培内引外并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在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尤其注重“培内”、“引外”的平衡式发展,这一发展方式不仅确保了集聚区内项目来了能活,活了能出彩,还培育出了知名企业和大型产业集群,同时,更为“郑州招商”提高了知名度。

其中,“培内”这一方面主要是按照“企业主体、引导扶持、提质增效、内外并举、动态管理”的原则,大力实施战略性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对龙头骨干企业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重点扶持,使项目和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郑州已培育形成超千亿元产业集群1个(电子信息),超500亿元产业集群3个(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和铝及铝精深加工),并成功打造了电子信息、智能手机、汽车等产业链。其中,2013年实现智能手机年产9645万部,占全球1/8;整车产量达到48.3万辆,在全国汽车产业争得一席之地。

在“引外”这一方面,郑州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作用,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国内产业带动力的“三力”型项目。

新港产业集聚区

新港产业集聚区精彩的“发展报告”在中原地区同级别县市中是少有的。新港产业集聚区成立于2008年,之前所在区域是新郑市集中种植莲藕的泥塘。

新港产业集聚区从昔日“藕泥塘”变成今天的“聚宝盆”,得益于新郑市对该集聚区的科学引导,尤其是重视“内外”平衡式发展的方法,更为新港产业集聚区崛起增添了能量。

在“培内”方面,该集聚区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先后有投资7亿元的达利食品、投资5亿元的雏鹰饲料和冷鲜肉加工及冷链物流等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投资18亿元的河南中烟物流、投资17亿元的中国红枣综合产业园等9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目前,集聚区共有食品企业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通过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项目,使集聚区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如雏鹰农牧由单一的养殖业向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熟食加工立体多元发展。再就是通过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展名牌商标创建活动,培育和挖掘出一批知名企业,形成了品牌集聚效应,培育出好想你枣业、雏鹰农牧两家企业成功上市,正龙食品、润弘制药两家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期,涌现“健康情”等河南省著名商标11个。

在“引外”方面,集聚区围绕全国500强、行业50强,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五职”招商、补链招商和委托外地能人及专业协会招商等活动,成功引进了华润、达利、金丝猴、红牛、光明乳业、白象、达利、雪花、光明、中储粮等名牌企业。集聚区积极地寻求外部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区内高校众多的优势,推动校企联合,大力建设行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

目前,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方便食品、15%的枣制品、14%的酱油、30%的小剂量水针剂产于新港产业集聚区,全国六大、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食用油储备加工战略基地布局在新港产业集聚区。

坚持功能集合构建 提升综合配套能力

2013年6月18日,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功能集合构建的指导意见》,按照这一《意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在坚持功能集合构建、提升综合配套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依托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突出科技资源共建共享,集聚了郑州机械所“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0个院士工作站,创新服务平台中心和中原广告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投入运行,吸引了各类科技人才近5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500余人。在新三板扩容至全国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一次性实现12家企业集中挂牌。

功能集合构建是指以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为目的,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服务功能配套、要素平台保障支撑。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功能集合构建是提高产业集聚区承接承载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是增强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

高新产业集聚区在功能集合构建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区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促进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郑州高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近年来的各项重点工作,大多都是在进行功能集合构建。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产城互动的原则,以“三大主体”工作为切入点,扎实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区内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规划区范围内基本实现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全覆盖,无线网络覆盖达35平方公里;郑州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高新区分院、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高新分院、轩逸五星级酒店、市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正在建设;城区环境品位正在提升。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动漫创意、软件、电子商务等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国家级河南省大学科技园、郑州高新企业加速器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孵化器相继建成,总孵化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目前,已集聚了包括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在内的全省22%科教资源;集聚了中铁隧道“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机械所“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棉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了8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0个院士工作站、8个部属研究院;集聚了各类科技人才近5万人。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八大集群”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格力电器、中国联通、微软、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22%,骨干软件企业占全省的70%以上,动漫企业占全省的85%以上,电子商务企业占全省的95%以上。拥有上市公司10家,占全省的10%;列入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的企业38家。2014年初,高新区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集中登陆新三板,占全省的100%。

坚持产城互动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深化“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城互动”的理念,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我市上下坚持“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三位一体”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产城互动融合,坚持城市组团开发、老城区改造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推进以就业为核心、以依附于就业的“五险一金”规范交纳和自由转移为基础、住房和教育保障覆盖常住人口的制度创新,按照“一个主体四个权益”的原则,把产业集聚区村庄改造作为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环节来抓,我市率先启动了各类城区、产业集聚区6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及其规划区和周边3公里内98个撤村并城社区建设项目,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郑州经开区

经开区凭借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坚持走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子,帮助该区群众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实现“企”“农”双赢的新局面。2013年,经开区围绕产业转移承接和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加快产城融合进程。集产业服务、总部经济、商业贸易于一体的滨河国际新城完成投资30多亿元。实现农村转移就业8.4万人,吸引外来就业17.7万人。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2013年经开区主导产业迈上新台阶,以打造百万辆汽车城为目标,强力构建汽车产业体系。建成东风日产、宇通新能源、海马3家整车厂,拥有森源鸿马、宇通重工、宇通专用车、五洲行、诺优5家专用车厂,产品涵盖轿车、客车、专用车等品类,已形成产能50万辆以上。2013年,整车总产量32.7万辆,占全省60%以上,东风日产整车产量22.2万辆,生产发动机22.8万台,实现产值超200亿元,是全省最大的乘用车生产企业。

随着经开区汽车整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优尼冲压、日立化成等68家零部件企业纷纷入驻经开区,产品覆盖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等核心部件,就地配套率40%。

目前,具有国际多式联运和国际铁路货物集疏功能的国际陆港加快建设,口岸联检中心5月1日将正式运营。具有打通中欧陆运物流通道功能的郑欧国际货运班列,自去年7月18日开通以来,已开行23班,郑欧班列被中国铁路总公司确定为跨国专列第1号,对河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目前,经开区已拥有世界最大矩形盾构和液压支架装备两个生产基地,其中,世界最大矩形盾构已在该区成功下线,标志着在经开区研发的矩形盾构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海尔产业园600万台空调、恒天重工重型机械等重大项目即将投产。

近年来,经开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总抓手,以商招商,扩大生产链条,经开区招大引强实现新跨越,2013年,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行业20强企业项目入驻。新签约中国北车、弗雷森、联东U谷、菜鸟网络等项目65个,签约额520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3个。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0亿元,增长63%,其中省重点项目61个,主导产业项目投资占85%以上。利用境内域外资金53.4亿元,增长42%,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连年位居全省产业集聚区前列。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