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帝国定型:
美国的1890-1900》
趣话马甲
“空姐”称谓
源于美国
树与郑州村名
杏花村的小酒馆
读史与成才
lh438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趣话马甲

马 佳

眼下正是进入“阳春白日风花香”的季节,路上穿马甲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为街市平添不少风情。

马甲又称马夹,别名坎肩、半臂,俗称背心,在我国历史久矣。据《清稗类钞·服饰篇》云:“半臂,汉时名绣裾,即今之坎肩,又名背心。”清代和民国时期马甲大为盛行,成为男女老少的常用服饰。既分内穿和外穿两种,又分单的夹的棉的绸的和皮的,等等,四周和领襟还可饰以镶边。长袍马褂瓜皮帽成为当时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这马褂其实就是马甲了。我们从当年的老照片、旧电影和丰子恺的民俗画中,每每能见到这些装饰。鲁迅先生也很喜欢穿马甲的,笔者珍藏一份上个世纪30年代旧画报,其中有几张鲁迅居家生活照,均身着马甲。只有外出时,先生才会穿上长衫。

马甲在西方也十分流行,且形式多样,还有翻领和立领的。据说17世纪西洋马甲甚至还有长袖的,后摆长至膝部,开衩,又名“燕尾马甲”。到18世纪90年代,马甲更成为西方男子的主要服饰。这时其后摆开始变短,有的装有3层门襟,门襟敞开造成3件马甲的假象,3层门襟的颜色一般是绿色、黄色和银灰色。

当时世界时装之都巴黎集中了许多时装设计师和裁缝师,并不断“开拓创新”,仅1821年间巴黎就掀起五次马甲潮流。那时还流行穿双马甲,即黑色丝绒马甲衬里,白色凸纹织物马甲套外,有钱人更用宝石做扣子。一时马甲和领带成为绅士阶层显示风度的标志。

贵族们更是讲究,不同场合穿不同马甲,在家就餐、看书和外出赴宴、访客所穿的就截然不同。19世纪随着西装的风行,马甲又成为西装的必备品,选料和工艺也愈加精美,西装马甲成为上流社会的象征。名门出身的法国文豪罗曼·罗兰对马甲情有独钟,说它“既方便又洒脱”,还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他崇拜的托尔斯泰。英国著名学者罗素曾津津乐道伦敦一家破产的企业家拍卖600件上等马甲,其中不少镶有昂贵钻石纽扣的轶事。

中外历史上,马甲都曾是官服或制服。如清朝有一种官服叫“十三太保”(因用13粒纽扣而得名),实际上就是满族的坎肩,即马甲。过去西方宫廷流行的燕尾马甲和士兵马甲也都是标准的官家礼服和军装,为了便于骑马、佩剑和作战,士兵马甲的后摆和两侧均开衩。

马甲还成为某些行业特定的标志服或工作服。比如19世纪中叶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工作人员就身着红马甲,从此红马甲、黄马甲便成为期货和证券经纪人的标志。

现代社会“标志性”马甲更是功能多多、随处可见,如交警、环卫、筑路、抢险等人员颜色各异的荧光马甲,飞行员、跳伞员的航空马甲,潜水员的水下马甲等。多口袋的马甲更深受摄影师、旅行家和文艺界人士的青睐。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