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整治产业集聚区环境
建宜居宜业宜游园区
绿博园牡丹竞相开放
饮品市场集中整治
天气变暖 全民健身热情高涨
38岁的她
终于有了“身份”
带孤寡老人去踏青
小区管网老化
街道牵头更换
明卖暗偷
男子利用GPS盗车被公诉
设个信号灯
医院门前拥堵有所缓解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天气变暖 全民健身热情高涨
省体育馆免费开放的篮球场上,一群年轻人正在进行篮球比赛。

本报记者 王 影 栾月琳 文/图

以前是“请人吃饭”,现在是“请人流汗”,人们的交流话语中,有关健身的词语越来越多。近年来,郑州市民的健身意识与方式逐渐转变,不仅有昨日本报报道的民心工程送到家门口的“健身房”,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全民健身“大军”中。随着天气的变暖,市民的健身热情不断高涨。

公园里的“花样健身”

清晨的绿荫公园,市民三五成群地从不同地方走来,一场老少皆宜的“花样健身”即将开场。

不大的公园里,不仅健身园里“挤”满了晨练的市民,拍手操、老年操、拉丁舞、羽毛球、踢毽子、抖空竹、交际舞、大合唱……市民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激情四溢地玩起自己的健身项目。

在公园中心广场的北侧空地上,交际舞吸引着很多晨练的市民。今年83岁的魏大爷是这项运动的热衷者之一,“每天早上在‘舞池’里飞扬,感觉自己一天都是年轻的。”魏大爷告诉记者,从年轻时就很喜欢跳舞,但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因素,一直没有接触到交际舞,现在他在这里不仅收获了健康,还收获了快乐。

在公园的一角,嘹亮的歌声响彻整个广场。“我们也是一种‘健身’。”这是一个自发组织形成的“合唱团”,有指挥、有伴奏、还有歌手,合唱团成员蒋阿姨笑着说道,与高强度的健身运动相比,他们的健身项目很温和,但健身的效果一点也不差,不仅锻炼了肺活量,进行了身心减压,还让人身心愉悦。

运动健身“两多一少”

每天清晨6时,家住金水区的常大爷都会去公园里活动活动筋骨,直到8时左右才回家,而他上小学的孙子除了在学校有日常课间操和体育课外,每天放学后都会和小伙伴在楼下玩耍至少一小时,唯独儿子、儿媳缺席锻炼。理由是平时上班很忙、很累,难得的双休日,也只想在家好好休息。

航海西路一家体育运动健身中心的负责人孙霞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体育运动健身中心目前在郑州市开设了不少,很受市民欢迎。但从参与人群来看,来此锻炼的人群明显呈现出“两多一少”,主要还是50岁以上人群和青少年居多,许多人还办理了运动年卡,几乎每天都要前来健身。“相反,三四十岁年富力强的职场人员参与运动健身的并不多。”孙霞感叹道,“这一人群目前多在职场打拼,承担着较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业余时间也多用于迎来送往的应酬,但恰恰就是这一人群,目前最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体育人士提醒,中年人往往对自己的体质健康存在错误认识,缺乏对体育健身的迫切愿望,总奢望等以后空闲了再补回健身的“欠债”。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身体却由于长期透支,毫不留情地向亚健康乃至疾病状态转化。

场地设施跟不上需求

郑州市政府下发的《郑州市创建河南省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引起人们热议,在呈现高涨的健身热情的同时,不少市民坦言,场地、设施等“配套”硬件跟不上市民的需求。

走访广场和公园,为健身项目设置固定场地和健身设施的并不多,市民健身活动的场地和设施,总体呈现随意性、业余性。对此,河南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郑州市范围内面向群众免费开放的体育健身场所明显偏少,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挪作他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他向记者介绍,“目前,省、市体育馆、体育场,各大专院校运动场都能向市民开放,而一些中小学校由于校园安全问题实行封闭式管理,这一部分体育运动设施还未能做到完全向市民开放。”

“倡导各单位、企业积极建立面向自己员工的体育运动健身中心,使得职场人员不离单位就能参加体育锻炼。”谈到解决职场中年人体育运动健身的问题,河南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坦言,这也与场地设施建设不完善有关联。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