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游中牟县静泊园
文苑撷英
郑邑旧事
散文
新书架
郑州地理
博古斋
小小说
lh439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20

28日侯汉佑致电薛岳时,红军主力已由鸭溪、白腊坎之间突破敌军封锁。

30日周浑元急电薛岳时,红军主力到达乌江边。

同是主帅,毛泽东对红军将领的意见极其重视,哪怕意见不合自己的主观设想,只要符合客观实际,也坚决采纳实行。蒋介石、薛岳等则不愿重视不合己意的消息。被证明是真实的了,还千方百计作出解释,完成自我开脱。

3月31日,中央红军除九军团继续伪装主力在乌江北岸迷惑敌人外,其余全部南渡乌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蒋介石几十万追兵和一大群碉堡封锁线都被甩在了身后。

追兵依然在乌江以北大筑碉堡。蒋介石依然在那里做他那“浩浩长江俨如天堑,环山碉堡星罗棋布,末弩红军走投无路”的美梦。

4月1日,蒋介石才知道红军渡过乌江的消息。红军完成了四渡赤水。

从1月20日中革军委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到3月31日红军主力南渡乌江,70天时间红军在黔北川南徘徊不去。一渡赤水前土城失利,被迫放弃赤化四川。三渡赤水前鲁班场失利,又被迫放弃赤化贵州。一次次寻找,又一次次失去,就因为失去根据地的红军,迫切需要找到新的落脚点,皆未能实现。原因不仅在敌我力量悬殊,也在蒋介石对西南早就志在必得。

蒋介石一直视半独立的西南为最大隐患,常思拔除。在南昌行营部署对红军的追剿时,他就在部署统一西南的全盘计划:“川、滇、黔三省各自为政,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用兵还好。川滇为自救也不能不欢迎我们去,更无借口阻止我们去,此政治上最好的机会。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人事、经济调配适宜,必可造成统一局面。”

对蒋来说,入黔追剿红军无疑是“一石二鸟”。不仅如此,还可进一步形成既可扼桂,又可图滇的态势。所以不惜使用重兵,大筑碉堡,长期据守,与红军反复较量,绝不允许红军在贵州立足。

中央红军不论是“老三人团”还是“新三人团”,对这些情况基本不清楚。长征前中共上海局被破坏,红军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军领导人的战略视野。主要领导人对蒋介石的整体战略意图和西南军阀各自的算盘均不甚了解,于是便连续出现决策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后来红二、六军团长征,仍然还想在黔西、大定、毕节建立川滇黔边根据地,最后不能保住,原因也正在此。

虽然战略目标未能实现,但四渡赤水作战的光辉地位永存。

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又回到了红军当中。

毛泽东说,四渡赤水作战是他一生中得意之笔。得意在哪里?不在神机妙算,也没有神机妙算。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对决策作出修订,方能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四渡赤水期间,红军战略决策的变化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决策变化的灵活与快速,令我们今天叹为观止。所有变化的目的都是一个,为了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

毛泽东在红军中领导地位的恢复,由四渡赤水完成。

纵观四渡赤水之战,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之意志。毛周朱统帅下林聂彭杨董李罗何邓蔡率领的这支军队,任何力量也难以将其消灭。

它是不死鸟。是火中凤凰。

入滇,危局中的大智大勇

这是红军又开始选择落脚点的紧张阶段。从江西出发就开始了对西征目标的选择,至今还未完成。

博古、李德选定的湘西,被湘江之战的沉重损失否定了。

黎平会议指出的是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

遵义会议又提出了川西北,赤化四川,土城战役失利后被放弃。

一渡赤水扎西会议后提出云贵川边,因川军、滇军夹击也放弃。

二渡赤水后提出赤化贵州,首先是黔北。鲁班场战斗失利后放弃。

四渡赤水后,眼光放在了黔西南。又因滇军先到而不可得。

红军在不断地选择,又因现实不断地放弃。

但仍要选择,必须选择。红军自建立始,生存、战斗与发展,全赖根据地。

当时领导人急切的心情,紧迫的思绪,非我们今日所能想象。

此期间,一、三军团领导人发挥了重大作用。

黔西南无法获得后,三军团领导人彭德怀、杨尚昆最先提出入滇作战。

4月13日,彭德怀、杨尚昆就中央红军的行动向朱德并中革军委提出建议:迅速西渡北盘江,袭取平彝、盘县,在滇黔边与敌第三纵队作战。

电文说:平彝、盘县为黔滇咽喉,四向均可出击,使敌封锁困难。蒋介石迫我南走桂境,利用追剿机会解决西南,我军渡过北盘江后,其企图即告失败。目前,只有争取到时间,才能有空间。我军往西,甚至入滇,只要给滇敌一个较大的打击,使我机动区域更大,则更能多得时间和空间,争取群众,巩固和扩大红军,在黔边打开局面。

此电的关键,在“甚至入滇”四字。

彭、杨用十分谨慎的话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建议。

入滇,对中共中央领导人来说,心情是沉重的。从江西出发那天起,红军一直在极力避免被敌人压向经济落后、消息闭塞、少数民族聚居的边陲。预定去湘西不可实现,便提出川西北。川西北不可行,又是川、滇、黔。虽然此时开始提到云南,但中心一直是黔北。从1月20日中革军委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到3月31日南渡乌江的四渡赤水作战期间,在敌人重兵夹击之中,中央红军徘徊于黔北川南70天不去,一直争取创建川、滇、黔新根据地,就是以免被压向更偏更远的地区。

两个月来,种种计划都未实现。即使是黔北,离中国的心脏地带也已经远了。若再入滇,下一步目标是哪里?如何东返?

所以中共中央内部一直存在不愿入滇的情绪,是毫不奇怪的。红军提过“川、滇、黔”,却无人提出入滇作战。这次彭、杨首次提出入滇,也只有用“甚至入滇”、“在黔边打开局面”等这些十分谨慎字眼。

但问题毕竟提出了。只要提出,就需要些勇气。

发现真理,需要智慧。跟随真理,则需要勇气。

事实很明白,只有入滇,才能获取更大的机动。

但承认事实也是需要勇气的。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