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结束食盐暴利比废除专营更重要
“黑幼儿园”频现根源何在
古玩鉴定
猫腻多
斩断垃圾短信的“黑金链条”
基层干部不能
把纠正“四风”当耳旁风
良好考核机制才能防治“为官不为”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黑幼儿园”频现根源何在

隐藏在居民小区、商住楼、城中村……有一些家庭式、作坊式的“地下幼儿园”,他们或以托管的名义,或以早教班、兴趣班的延伸服务存在,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为何明知是“黑园”,家长还要把孩子往里送?究竟是由于政府部门的监管缺失导致,还是缘于幼教资源短缺的市场因素使然,值得反思与探究。

由于作坊式幼儿园往往以“托管”的名义,或以“早教班”、“兴趣班”的称谓面世,让其性质归属成为游走于“办学机构”与“家政服务”之间的模糊地带,直接导致教育部门与工商部门的“两不管”现象;二是对学前教育的立法滞后。尽管学前教育同属《教育法》规定的四个独立学制阶段,但相对于已出台的《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规而言,唯有学前教育尚无独立的专门的法律来规范。“无法可依”的幼教难免会陷入监管不力的尴尬。

其实,“黑园”的存在与火爆,更多的是迎合了人们的生活需要。透过家长“明知是‘黑园’、还要送孩子”的无奈选择,人们更会感受到幼教资源短缺的现实困境。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尽管大多家庭式“幼儿园”有交通、饮食、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但其距离近、价格低、无门槛等方面的办园“优势”,仍对许多工作忙、收入低、孩子无人管的工薪阶层家长,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具有吸引力。正是由于公办幼儿园的资源短缺和对孩子入园在户籍、年龄等方面的种种限制,让许多家长不得不“屈就”于作坊式幼儿园。

破解“黑园”频现怪象,不能仅限于打击与取缔的“围堵”手段,更需从扩大供给、规范引导等多层次管理的角度思考问题。包括加大政府对公立幼儿园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幼教管理制定出专门的法律规范,动员社会力量兴办更多有资质、符合标准要求的私立幼儿园。只有彻底改变幼教资源短缺的现状,让民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黑幼儿园”也才会从根本上失去市场。 张玉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