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鲁能背水一战看“脸色”
国安咸鱼翻身靠“血拼”
《中华书画家·唐玉润专辑》出版
梨园春色别样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梨园春色别样红
——河南卫视《梨园春》及其开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的调研与思考(上)调查人:王全书(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河南省政协原主席)
2013年6月23日,《梨园春》举办“国色丹青相映红”专场晚会,向年逾九旬的老艺术家马金凤、刘石平颁奖。

——河南卫视《梨园春》及其开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的调研与思考(上)

调查人:王全书(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河南省政协原主席)

在选秀娱乐节目扎堆的荧屏,电视戏曲节目呈现出被边缘化的颓势。然而,从1994年开播至今,人们对《梨园春》的热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延续、时代的发展而消退。在20年里,《梨园春》通过一系列开风气之先、接地气的创新举措,激活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生命力。《梨园春》栏目的探索和实践,为按照时代进步的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从1994年开播,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如果从1999年改版算起,也已经播出了785期节目。她通过一系列开风气之先河的、接地气的创新举措,已逐步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初始迈向辉煌,闯出了一条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视传媒巧妙嫁接、珠联璧合的路子,成为在全国深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优秀名牌栏目,为民族传统艺术赢得了应有的尊严和一席之地,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们的普遍好评。

她是如何走过来的?其成功的经验给了人们哪些有益的启示?以传承弘扬中华戏曲文化为宗旨的《梨园春》,在河南卫视“文化中国、文化卫视”的整体定位中,引领了哪些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在卫视戏曲类电视栏目低迷的当下,《梨园春》如何再突破,实现逆增长?笔者对此作了全方位的调研与思考。

一、“飞入寻常百姓家”——原创性地推出戏迷擂台赛

《梨园春》栏目的最大亮点,是戏迷擂台赛这一全新形式的原创性设置。它大胆地打破了戏曲类节目“我演你看、我唱你听”的固有模式,开启了双向互动、多向交流的崭新格局,满足了众多戏迷、票友登台一展风采的表现欲望,焕发了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这个板块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观众异乎寻常的欢迎,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同。《梨园春》以其群众性、娱乐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快速走进了千家万户,引来全国各地、各年龄段、各行各业的数十万人报名参赛,两千余位草根戏迷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擂主。“到《梨园春》打擂去!”已成为一些人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向往,将大批戏曲爱好者变成了戏曲艺术的传播者。以2012年度再次擂响中国的全国戏迷擂台赛为例,历经一年的激烈拼杀,在新的赛制中强强对决、短兵相接的12位选手进入总决赛。在成人组选手中,既有来自西北高原的军中百灵鸟李思蓓、常年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送戏的业余剧团团长蔡成海、工作在几百米井下的一线采煤工人周雷达,又有教书育人的山西高校老师王淑珍、百年名校学业有成的大学生赵文博、正在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中学生高梦双;在少儿组选手中,既有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励志少年崔增才、古灵精怪的美少女张楚怡、在河南学豫剧的河北女孩李艺,又有全国年纪最小的变脸王子丁大山、童言无忌的河南豫剧二团小神童刘奥、父母为了给百姓唱戏而无暇照看自己的梨园萌主曹天歌。他们分别向年度总冠军发起最后的冲刺。成人组6位实力派戏迷各展风采,技惊四座;少儿组6个小戏精齐齐彩扮,萌态可掬。最终,矿工小伙周雷达和励志少年崔增才拔得头筹,分别摘取了成人组和少儿组的金奖。

正是由于戏迷、观众的踊跃参与,促成这一栏目的收视率不断攀升,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观众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狂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梨园春》平均收视率为24.8%,最高收视率达到35.7%;2004年同时段收视全国全年排名第一,每期综合收视超过2亿人次;栏目拥有稳定的收视群,社会生活消费的中坚力量——30至50岁的观众占总收视人数的32.8%。《梨园春》栏目凭借多年来形成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基本定位,格调高雅的艺术追求,真正的平民参与,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民族戏曲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所作的贡献,从全国各地电视台众多栏目中脱颖而出,50余次荣获“星光奖”、“金鹰奖”、“兰花奖”等国家级奖项,主持人庞晓戈也捧得了国家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最高奖“金话筒奖”。

《梨园春》的火爆,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带动效应。19家省级电视台纷纷跟进,办起了类似的戏曲栏目,形成了盛极一时、蔚为壮观的“梨园春现象”。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注重培养年轻观众和少儿擂主

青少年是中华戏曲的明天和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戏曲文化,培养浩浩荡荡的年轻观众,一直是《梨园春》不懈追求的一大目标。栏目开办之初,就推出了与成人戏迷擂台赛并驾齐驱的少儿戏迷擂台赛。天真烂漫、童腔童趣的少儿演唱,吸引了雅俗长幼各个群体的眼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陆续造就了秦梦瑶、张玟、孔莹、牛欣欣、邓鸣贺、张楚怡等在全国走红的数以百计的少儿戏曲群星。秦梦瑶——《梨园春》培养的第一位明星小擂主,曾连续参加2002年、2003年央视春晚,现在海外留学,仍不忘情中华戏曲;孔莹——2005年春节,年仅3岁多的她,摘取了少儿戏迷擂台赛金奖的桂冠,成为《梨园春》开办以来年龄最小、人气最旺的少儿金奖擂主,如今她在忙于学业的同时,仍然继续在戏曲上下苦功夫;邓鸣贺——这位可爱的河北邯郸小男孩,两岁多就开始学习戏曲,2010年6月参加《梨园春》“花儿朵朵开”比赛并赢得擂主,在2012年、2013年央视春晚上,中国娃的打扮、优美的唱腔和念白,使小鸣贺一鸣惊人、红遍全国。他们的可爱形象和戏曲天赋,受到了河南、全国乃至海外观众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传播河南地方戏曲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小天使,在广大青少年中撒下了戏曲的种子,吸引、影响了无数少年儿童加入了接触戏曲、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学唱戏曲的大军。少儿戏迷擂台赛开发了潜在的戏曲观众,贮备了后续人才资源,成为《梨园春》广受追捧、长盛不衰的闪光点和兴奋点。

为了激发年轻人的兴趣,《梨园春》独家打造了戏曲致青春赛事“青春之歌——大学生擂台赛”。与其正襟危坐眼看着传统戏曲与年轻人渐行渐远,不如开开心心地将它拽回年轻人的视线。本着这样的初衷,青春范儿的大赛闪亮登场,来自全国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子们飒爽亮相,他们学唱别样河南戏,玩转戏曲新概念,竞相演出梨园经典,用火焰般的青春年华解读了戏曲艺术。致青春赛事激发了青年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向往,使古老的中国戏曲在他们心中荡起时代的涟漪。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多板块展示老中青名家名段精粹

中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北宋杂剧形成于开封,“诸宫调”创始于开封,《目连救母》这一标志着中国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走向成熟的剧目也首演于开封。发端于河南的剧种,种类之多、密度之高,全国罕见;目前仍有35个剧种在活动,有16个剧种有专门剧团演出,豫剧、曲剧、越调等20多个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豫剧,在全国的专业剧团数量不下200个,覆盖22个省区市,连台湾地区也有专业豫剧团。在涵盖了70个剧种的中国戏剧梅花奖30年来获奖演员人数中,豫剧仅次于京昆,远在其他兄弟剧种之上。不愧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中原大地这一戏曲之乡,源源不断地孕育、催生出一批又一批艺德高尚、演技精良的戏剧名家和演遍大江南北、享誉神州大地的保留剧目。

以传承弘扬中华戏曲文化为己任的《梨园春》,依托这些优秀的人才和剧目资源,从有着丰厚积淀的河南戏曲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以电视视角和精品标准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悉心打造了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系列节目,相继推出了“大师原声、高徒表演”、“名家名段”、“推新人”、“折子戏”、“大戏连播”、“擂主风采”、“豫剧在全国”、“戏曲小品展播”、“戏曲MTV”等特色鲜明的板块。唱、念、做、打才艺毕现,生、旦、净、丑流派纷呈,连同那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稀有剧种也得以推广、保护和传承,集中展示了河南乃至全国戏曲界老中青艺术家的神韵,架起了一座联结演员与观众的桥梁,将传统经典剧目、优秀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延伸到四面八方,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名家名段。这些创意和板块,从局部到整体、从听觉到视觉、从服装到造型、从音乐到舞美、从章节到细节,处处体现着对艺术美的创作追求,全方位演绎了中华戏曲的艺术魅力,给观众以强烈的全感官享受和美的震撼。

为什么这档以传统戏曲为主题搭建的电视节目能够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甚至连一些原本将戏曲视作博物馆陈列品的人们,也忍不住凝神收看?它是怎样做到如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庞晓戈所说“就算你不是戏迷,也能在这儿找到乐趣”?请看看《梨园春》这几个场景吧:

镜头一:“名师高徒”。2012年开春之际,《梨园春》曾先后两次隆重举办了河南戏曲“拜师收徒”晚会。在《梨园春》2013年开年赛季“名师高徒”里,豫剧“李派”创始人李树建、豫剧新一代旦角代表人物汪荃珍、豫剧小皇后王红丽、新时代豫剧现代戏男声唱腔引领者贾文龙、曲剧丑角奇才杨帅学等5位艺术名家,率领他们的得意门生又来到《梨园春》,向观众展示他们的风采,汇报他们的“教与学”。评委的阵容也更加强大,豫剧名家小香玉、京剧名家刘桂娟、“史上最著名保安”喜剧明星孙涛等前来助阵。在六轮的淘汰赛和复活赛中,5位名师都甘当徒弟的配角,乐为绿叶扶红花。用汪荃珍的话说,“就是为了像老一辈艺术家那样,甘为人梯、培养新人,使戏曲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镜头二:“唱响春天”。2012年春节前夕,《梨园春》用“梅花迎春”、“新秀竞春”、“群丑闹春”、“百花颂春”四大篇章,为观众奉上了“唱响春天”——河南中青年演员重温经典演唱会。包括王惠、李金枝、金不换、张海龙在内的十余位梅花奖、文华奖得主汇聚一台,省内各大院团领衔主演悉数登场,共同唱响了中华戏曲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春天。

镜头三:“海峡梨园情”。2011年10月30日,《梨园春》“豫剧在全国”系列节目播出了“豫剧在台湾”专场《海峡梨园情》,时年88岁高龄的第一代台湾豫剧皇后张岫云,率台湾豫剧团做客《梨园春》,表演了拿手好戏,讲述了她领军的豫剧团在台湾生根、开花、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这位从河南临颍县走出来的豫剧界泰斗,米寿之年又回归故里获颁中华豫剧终身成就奖。当晚,接棒张岫云的第二代台湾豫剧皇后、从小生长在宝岛的王海玲,与曾经在台湾与她合作演出过、同与张岫云有师徒之缘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再次联袂演出了古装豫剧《风流才子》。

四、“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不同剧种、行当、流派搭建交流献艺平台

《梨园春》栏目具有明确的文化传播意识,她既着力渲染浓郁的地域特色,又不唯我独尊、孤芳自赏,而是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纵向上深耕细掘本地戏曲文化资源,横向上对兄弟省份的主要剧种兼收并蓄,以“大梨园”的眼界和胸怀热诚欢迎各地艺术家加盟,张开双臂拥抱各种姊妹艺术,用以丰富栏目的舞台表现力;顺应当代大众审美需求,将通俗音乐、曲艺、电影、魔术等元素融合进来,将国内最优秀的戏曲艺术及其他舞台艺术吸纳过来,将电视戏曲行业的精华力量汇聚起来。2005年,与全国五省(市)电视台的戏曲栏目联袂推出了“唱响中华戏曲魂”系列活动;2010年,又与四省(市)电视台携手举办了“梨园一家亲”系列晚会;还创办了“擂响中国”全国戏迷擂台赛,把戏迷角逐范围由周边省份扩大到全国,将京剧、昆曲、秦腔、评剧、越剧、晋剧、河北梆子、黄梅戏、二人转等剧种纳入比赛范围,并邀请全国各剧种著名艺术家任评委。通过一系列联办、合办活动,有效地打破了戏曲传播的地域局限,促进了河南戏曲界与兄弟剧种、姊妹艺术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各个地方剧种、各种风格流派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推动了良性互动、资源共享;也使《梨园春》成为全国电视戏曲栏目的大本营和戏曲文化交流的大舞台;随着栏目在全国辐射面的进一步扩大,还带动形成了“全国电视戏曲文化圈”。

《梨园春》不仅面向全国,而且放眼海外、走出国门。2006年登上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实现了中国电视戏曲栏目走进世界顶级音乐殿堂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电视戏曲栏目跨国、跨洋直播的纪录。2007年,《梨园春》又进行了为期13天的南美巡演,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河南热”、“中国热”。《梨园春》成功地将中国戏曲文化展现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世人面前,进一步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本文原载于2014年4月22日《光明日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