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国际城市旅游小姐
河南赛区选拔赛启动
《阿拉善传奇》开启音乐之旅
阅读点亮人生
呈现农民真实生命状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阅读点亮人生
——献给读者的读书参考
见缝插针
专心致志

本报记者 秦华 左丽慧 杨丽萍 实习生 李梓馨 文 李焱 实习生 李阳 毛伯阳 图

“倡导全民阅读·多读书 读好书”

今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进一步鼓励国民“多读书、读好书”,各相关单位也做出了诸多努力。伴随着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关于“读书”的话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连日来,本报记者兵分几路,采访了读者、作者、书店、出版社、图书馆……推出“倡导全民阅读·多读书 读好书”系列报道,带您一起读书。

为什么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于读书的名言不胜枚举。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如果说以上这些话还不那么“接地气”,那让我们来听听业内人士及读者谈谈阅读给他们怎样的滋养。

“2013中国好书”《出梁庄记》的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作家梁鸿认为,阅读使人视野开阔,能带读者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获取精神上的滋养。这与作家柳建伟“阅读的最重要功能是增强内功”的说法不谋而合。

“我认为阅读的意义在于可以延展一个人的生命,阅读时,我仿佛跟随主人公经历那些酸甜苦辣。”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邵丽说,阅读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省作协副主席乔叶说,自己既是职业写作者,也是职业读者,阅读,不仅是出于工作需要,更是源于个人兴趣。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乔叶说:“我在少女时期读的《简爱》,可以说影响终身。我自知长得不算漂亮,简爱独立的精神、对美好爱情的勇敢追求时时影响激励着我,我建议年轻的女孩子也读一读这本充满正能量的书。”

在作家周大新看来,文学是一种药品,能让人去除忧愁,忘却烦恼。“这种药品也能治疗人的心理失衡,使人的胸怀在不知不觉间往大处变;能对人的冷漠症起治疗作用,把人失去的爱心或多或少地唤回来……”周大新形象地表示,做药的人要讲医德,作家也要“遵守‘医德’,不能为了钱什么都干。”而且,作家还要认认真真地带着责任心去写,这才算做讲了良心。

市民张先生认为,阅读是一种需求,“一个人一生要变换不同的工作岗位,面对各种各样困难和状况,如何应对?只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才能使自己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千变万化的困难和状况,读书能增加自己的才能、开阔视野、提高自身修养。”

怎样读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时下,公交车上、地铁里、办公室、家中,通过手机、平板电脑阅读的身影随处可见。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阅读的浅显化、快餐化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浅阅读”,让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谈到目前的多种阅读方式和媒介,业内人士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如何引导更多的读者重回有思考、有深度的“深阅读”,成为当下研究的一项课题。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王守国认为,以实用为目的的阅读是个基石,不应把以实用为目的的阅读和源于兴趣的阅读对立起来,“现代人的生存压力普遍较大,人首先要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才有条件谈更高层次的精神诉求。通过这些所谓的功利性阅读,读者能掌握更多的知识,益处不少。”

王守国说,任何阅读都是有益的,但相比较来说,纸质图书的厚重、系统与存在感是任何阅读方式都无法取代的,电子阅读虽可让人捕捉更多的信息,但这仅仅停留在一些片段式的了解,形成的也只是一些浮夸而虚幻的阅读泡沫。他还是建议读者的阅读能更深入、系统化一些。

河南省图书馆副馆长牛松立认为,这个时代的阅读特征之一是阅读和实用相联系,置身于激烈竞争的时代,许多读者挑选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书无可厚非,“带着过多的功利性去阅读,这确实不利于健康阅读,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过于强调读者的脱俗,也并非现实所能。”

“各种阅读方式的出现并不是坏事情,它是这个多元化时代的产物。我认为浅阅读也能为读者提供很多精神上的滋养,我就经常在微信里读朋友们的文章,其中不乏好文章。”梁鸿说,读者见缝插针地阅读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不过,她也认为,仅仅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是需要有一部分读者去深入地持续地阅读。

邵丽认为,浅阅读从某种层面上满足了大众化需求,迎合了快节奏的生活,它的存在有合理之处,但这种浅层次、碎片化的阅读,缺乏思考和感悟,不利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考力和见解力的发展。而且,由于网络作品发表的相对随意性导致内容的低俗、质量的低劣,对公众的阅读品质,特别是对青少年必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最担忧的是文史哲类作品的阅读也有泛娱乐化的倾向,一个民族的发展动力和向心力都是通过这一类作品凝聚在一起的,如果破坏了这一块,整个民族就没有了核心价值观。”

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应酬多,许多人抱怨“没时间读书”,对此,荣获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的赵亚山家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赵亚山每天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多达八九个小时,他认为,只要想看书,可以见缝插针,挤时间看,“等公交、等人的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起来,平时少看会儿电视、少玩会儿手机,也能腾出些时间看书。”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深阅读呢?牛松立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与纸质图书的亲密接触。柳建伟建议,首先要设定阅读目标和阅读计划,然后再循序渐进地、系统地由浅入深去读。而乔叶则建议,除了保证阅读时间的相对完整、某个阅读种类的相对深入等,在阅读时,可以做一些读书笔记,比如摘抄一些产生共鸣的文字、写读后感、在书籍旁边随笔写下感触等。

读什么书?基础读物和经典

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青年人不要只读自己同龄人写的书,我建议大家读一些自己看起来有难度甚至是有点读不懂的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对书的理解会随着岁月而加深,我20岁的时候读《老子》就读不懂,但到了70岁,我就明白了《老子》里的很多东西,理解书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我们要在读书与生活之间保持一种智慧。”

据了解,中国大陆年出版图书量近30万种,如此庞大的数量,读者怎么在茫茫书海中选择书籍?什么才能称得上是好书呢?这也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选书,却有捷径。

“在书海里寻找好作品无异于大海捞针,在没有更好的替代办法的前提下,阅读获奖作品不失为一个选书捷径,顶级诺贝尔文学奖、英国的布克奖、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和美国三大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不错,国内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值得一读。”邵丽还建议,读者能读读那些前辈文学家的作品,如《呼兰河传》《城南旧事》等,读起来都是非常美的享受,读者可从中感受到那个老旧如陶的中国,细细品来,非常有滋味。

柳建伟建议,读书要读基础,读经典,“如果你把每门知识的基础打牢了、读透了,你就具备了从新书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的能力;而诸如《红楼梦》等经典书籍,是经过历史和无数人的检验的,它蕴涵的营养是非常丰厚的。”柳建伟主张,经典一定要精读,要吃得深、吃得透,不同的年龄读同一本书,感触也会不同。

不少“书香家庭”的心得是:多看经典图书,甚至“无用”之书。他们认为,这些看似无用的书,悄然间让人在气质、眼界、胸襟等方面全面提升。

青少年如何读书?经典名著要读原版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相比较成人阅读,青少年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引导他们阅读呢?专家学者给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郑州外国语中学校长王丽娟认为,阅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的书太多,如何在鱼龙混杂的环境里找到好书,老师的建议非常重要,我推荐孩子们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省实验中学校长马玉霞认为:“学校培养的孩子,应该是会阅读的一代,而不是会考试的一代。”省实验学校郑东小学执行校长徐艳霞认为:“孩子们如果愿意读书,家长应该支持,而不应该把眼光只局限在孩子眼前的成绩上。同时,家长和老师要做好引领人,帮孩子们筛选图书。”

“我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初高中阶段,重在帮他们建立一个系统的阅读框架,尽量让他们对历史、地理、艺术等都有一个宏观的概念,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就有更多选择沿着自己喜欢的某个方向去深入阅读。”王守国说。

现在市场上有许多简化的青少年版读物,乔叶认为,这些读物把原著的文字之美、情节之动人都大大简化,完全破坏了原著的美,她建议青少年读原版图书,读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或者自己揣摩,长大时再读会别有一番体会,如果阅读时间有限,可以先读短一点的经典名著。

梁鸿将好书定义为“能够在思想和情感层面对孩子们产生真正的影响、能够带给他们多元化思考的书”。她告诉记者:“我接触的一些学生,阅读量挺大的,所以我认为千万不要小看了他们的阅读能力,给他们推荐低层次的浅显的书籍,那样会局限孩子的思维,青少年时期正是思维活跃的时期,引导他们读一本有深度有思想的书,对他们影响深远,家长和老师大可不必担心他们读不懂。”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