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赞焦裕禄
领导干部应如何践行焦裕禄精神
践行焦裕禄精神要树立“看齐”意识
学习焦裕禄精神 做为民务实清廉国税干部
人民的好干部 焦裕禄
学习焦裕禄
精神的现实意义
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申国华

编者按:今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以身殉职50周年纪念日。50年过去了,焦裕禄精神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仆后继,攻坚克难,夺取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就在于焦裕禄精神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富贵精神财富。作为党员干部,新形势下,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就是要立足本职,进一步增强群众意识,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再次提出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强调)。世界上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希望能够长期执政,但能不能长期执政,不是取决于这个执政党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8000多万人,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成就,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焦裕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委书记,受到全国人民如此爱戴,其中必然饱含着崇高的精神支撑。50年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和全国人民念念不忘焦裕禄,不光是对焦裕禄个人的褒扬,更重要的是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永远激励和鼓舞着人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富贵精神财富。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日益复杂,党员干部面临的考验层出不穷,一些党员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革命时期我们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保护和支持,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我们必须改进作风,只有这样才能牢牢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获得人民真心支持。”“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作为执政党的每位成员,怎么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搞得更好,怎么更好地转变风气、转变作风,使之更加适应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这一个个问题,每位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都越不过、绕不开、躲不掉,一些同志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到束手无策;一些同志不以为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应有的使命感、责任感;还有一些同志平时工作不尽心、不尽责,遇事临时抱佛脚,疲于应付。要解决这些问题,答案只有一个:自觉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模范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党的宗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说服力来自于党带领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任何思想都绝非凭空而来,不会轻易在人的头脑和心灵中扎根。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契合,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党破解顽障、涉险闯关、奋勇进发的动力源泉。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国梦从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们生活,深入头脑,深入心灵,进而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的过程。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像焦裕禄那样“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带领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泡桐为什么枝繁叶茂?因为它深深扎在兰考的土地上。”焦裕禄的这句话穿越半个世纪在天空间回荡。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广大党员干部还要像焦裕禄一样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怀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把群众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跟百姓贴得很近很近,在百姓中间深深扎根,设身处地替群众着想,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尽最大努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以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纪委)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