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巩义阻击小麦赤霉病
新郑发掘一批明清石坊
展示都市型现代农业多样功能
巩义获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
不当大老板 甘愿当村官
新密出版廉政丛书
荥阳用先进典型汇聚正能量
“中国好人”引发学习潮
新郑启动广场文化活动
登封再添大型娱乐项目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当大老板 甘愿当村官

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王新文 徐海军

他本可以在郑州和其他城市把生意做得更大,本可以知天命之年让自己的妻儿老小过上更舒适、更丰富的城市生活,可他却无法割舍对家乡父老乡亲的牵挂,选择重返家乡。他就是王万周,荥阳市崔庙镇郑庄村党支部书记。

近日,崔庙镇正在开展“远学焦裕禄,近学王万周”教育实践活动,该镇徐老庄村支书刘喜民告诉记者:“镇党委把王万周作为典型来学,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

王万周的座右铭“说一句,算一句,句句算话;定一件,干一件,件件落实”,他担任郑庄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郑庄村广大干部群众,彻底改变了村贫困落后的旧面貌。如今的郑庄村古城社区已初具规模,共投资1.6亿元,建成了31栋多层居民安置楼,安装了热水器、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生活设施,入住群众650户,相应的配套设施——文化中心办公楼、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一应俱全,老年公寓、社区中心幼儿园、小学已建成并将投入使用。郑庄村现已成为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致富思源 不忘根本 情系父老乡亲

上世纪80年代末,头脑灵活的王万周走出贫困的家乡,从小包工头一路打拼,成为身价千万的老板。但他时刻没有忘记老家的乡亲们,王万周说:“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只要能为群众办点事就是我最大的乐趣。”从2005年至今,他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回报乡邻、回报社会。每逢过节,他就自己出钱,买来米、面等过节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村里的五保户、特困户发的东西加倍。

王万周重视教育。郑庄村有个孩子,父亲去世的早,母亲一人无力维持家中生活,孩子面临辍学。王万周知道后,每年拿出5000元供孩子上学。近年来,郑庄村先后有11位孩子上了大学,资助他们,王万周就花了80000多元。崔庙镇界沟村一家两个大学生,王万周每年拿出10000元供孩子上学,现在其中的一个已考上了研究生。

无私奉献 加强建设 改变村容村貌

郑庄村是省级贫困村,原来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很差。2008年11月王万周上任以来,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他自己投入20万元,在村公路两旁种植松柏4000多棵,杨树12000棵,使郑庄村绿在树中,美在绿中。房屋刷新、改厕、改善路容路貌,修建文化大院,完善健身场所,王万周投入了近百万元。

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王万周自己投资300多万元实施迁村并点工程,建设郑庄新村,让群众住上高标准的楼房,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吃水对于郑庄村来说是个大难题,在荥阳市水利局和镇政府的帮助下,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冒着风雪严寒铺设管道19000多米,终于在2009年底让全村村民吃上了安全水。

倾力引导 发展经济 带领群众奔小康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了让村干部安心工作,王万周自己出钱,为村干部追加一份补助。他广纳群众智慧,围绕怎么发展,共商发展大计,形成以“整合零星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招商引资”为抓手的发展思路。

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郑庄村进行土地流转。村民的土地由村委统一经营管理,划分为粮食区和种植区,利用上冈薄地种植经济林果,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每位村民都是股东,年轻人可以安心外出务工,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既实现土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又扩大了群众增收的渠道。同时,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2010年引进一家服装厂,又投资兴建一座石子厂,安置了大量的留守村民。

在五年多的郑庄村支部书记岗位上,王万周由一名身价千万的老板变成了一名专职村支书,他付出的不仅仅是500多万元,更多的是他关心群众利益,为民说实话、办实事的决心和信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支持,为党员干部树立了好的榜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