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山深处贤孝村
“爱心井”情洒岗陈村
新郑启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巩义为果农送来“科技及时雨”
荥阳1路公交与郑州12路对接
供电部门为农民种西瓜架专线
巩义提质升级百个文化大院
新郑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中学教师毕生编写《同族字典》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山深处贤孝村
刻有“贤孝可风”的石碑矗立在山脚下。
贤孝村村口树立着文化教育基地的牌子。

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蒋士勋 文/图

发现乡村魅力

自古百善孝为先,慈善贤孝越千年。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们都把“慈”和“孝”视为天性,而且称之为做人之本。沿着荥阳市环翠峪景区柏池西行一公里,有一个村子背靠浮戏山卧龙台,林郁葱葱的山坳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依山而建的瓦房,这里便是当地颇具盛名的贤孝村。

进入贤孝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古老的黄楝树,沧桑的树干高两丈有余,树围2米多,裸露的树根深深地扎在磐石之中,并与其融结一体,根石难分,枝头微红黄色的新芽彰显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当地人都称它为“贤孝树”。旁边屹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磐石,顶部有一自然形成的凹陷,状似石椅,人称“贤孝石”。

“这个村原来叫张家村……”荥阳文史专家陈玮介绍,黄楝树所在的位置原来是张家村的南城门,紧邻黄楝树西侧的一条荒废的步道原是通往张家村的唯一道路。城门和古道或不存或废弃,黄楝树和磐石屹立千年能够享有盛名,是因为一个婆贤媳孝的动人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村里住着一户张姓人家,丈夫外出谋生,只留下她和一位年逾古稀的婆婆相依为命,婆贤媳孝,家风甚好。闲暇时,婆媳二人就坐在村口黄楝树底下的磐石上闲话聊天,盼望亲人早日回来。婆婆在树下教儿媳做针线,视作亲生骨肉;儿媳给婆婆端饭敬水,犹如亲娘。酷暑炎夏,在树下乘凉时,儿媳给婆婆摇扇驱蚊。他们婆媳之间这种互敬互爱的高尚品德,不但感动了宗族乡亲,连村内这棵古树也受婆媳贤孝熏染,久经沧桑几枯几荣长盛不衰。婆媳死后,村民们为了纪念她们,把这棵树称为“贤孝树”,把这颗石头称为“贤孝石”,教育后来人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

从贤孝树出发,沿着村内新修的山路,向上步行一刻钟,便到了白水道瀑布。早因缺水而断流,但从崖壁上行行白色水道和崖下深深的石潭就可以想象当时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场面。白水道瀑布东侧石壁上有一块乳石状凸起:一个发髻高挽的老妇人端坐在石块之上,膝下跪着一个长发飘飘的女子,双手捧一石碗,高高举过头顶,老妇人极力推让的神态逼真地呈现出来,这便是贤孝村著名的景点“婆媳让水”。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两个天然形成的鹅卵状石块半裸于地表,与婆媳让水乳石遥遥相望。褐黄的石面沟纹纵横,古朴苍秀,酷似两只体型庞大的乌龟背泉面山,经久不风化,传为一奇,这处景点叫“灵龟羞水”。

这又是一个故事。有一年久旱不雨、庄稼不收、村断炊烟,张氏婆媳二人因饥渴难忍,相依来至卧龙台脚下山泉边饮水,水太少,互相推让不忍沾唇,最终绝世于泉边。有一对灵龟为觅水也来此,你争我抢生怕对方抢了先多喝一口水。看到婆媳俩让水而死,深受感动,觉得很无颜,双双把头埋在土里,干渴死在婆媳俩身边。婆媳高尚品德感动了上天,将婆媳让水形象附于白水道的石壁上,二灵龟也变成石龟守护在石壁旁。时人为教育后代,把山脚下的张家村改为贤孝村。南北朝时期,北魏兖州刺史郑道昭回家乡省亲,听说婆贤媳孝的感人故事,潸然泪下,挥毫书写“贤孝可风”四字赠予贤孝村。如今,刻有“贤孝可风”的石碑就矗立在石壁旁,引人追思。

贤孝村的村民继承着婆贤媳孝的优良传统,现在,村内年年都要评选婆贤媳孝的和睦家庭,村干部给评出的贤孝婆媳披红戴花,予以表彰。村民们互比互学,40多户人家中就有近20对尊老爱幼的婆媳,被人称为楷模,村民间邻里相帮,也蔚然成风。

2010年6月,省慈善总会、郑州慈善总会将贤孝村授予“慈善文化教育基地”,并在这里建了“贤孝村家庭美德”展室和二十四孝长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