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5
博古斋
新书架
随笔
文史杂谈
绿城杂俎
lh4527
lh453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绿城杂俎

笛声伴我去远行

张云波

竹笛,是我的“最爱”。

雨后傍晚,平房院里,空旷操场,每每传出清脆优美的笛声,令我神往,就是喜欢听那美妙的音色。

大概十一二岁跟着小伙伴一起学着吹笛子,蹦豆似地吹响《东方红》《我是一个兵》《卖花姑娘》,高兴得不得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没什么娱乐,男孩子几乎人人吹过口琴和笛子,可是能“吹出来”的不多。

上中学时,很痴迷。那时没有老师、没有培训班、没有录像之类的,部队大院喇叭里一播放简广易的《扬鞭催马运粮忙》,我就跑到喇叭下,竖着耳朵听,那个过瘾。

我的“技艺”提高,缘于一次下乡学农收麦。晚饭后,宿舍外忽然飘来一阵清脆的笛声,循声过去,那是一个平头知青站在农场门外在吹,《喜洋洋》《马儿你慢些走》等,一曲又一曲,吐音、花舌、指颤音,奇妙无比。在那寂寞单调的农村夜生活里,平添几许浪漫气息,听得我无比佩服,暗下决心,一定要吹成这位大哥哥那样。回城后,买了一本《广阔天地炼红心》练习曲,从此,笛不离手,勤学苦练,进步很大。

参军时,我买了一只5元钱的“双节笛”(当时最普通的笛子不过几毛钱),插到背包里,算是心爱之物。

妈妈的离开,哥哥的意外,让刚参军一年的我伤感无比,常常暗自落泪,加上部队在山坳里,训练艰苦,生活单调,心情很糟糕。傍晚,常约上一要好战友,上山吹笛解闷。那时,最爱吹一首《远飞的大雁》,舒缓的节奏,浓浓的思念,融进其中。这时的笛子,如同身边的战友,温暖我心,寄托情思。

笛子对我来说,有三大益处:抒发情怀,悦己悦人,传情交友。

每天清晨起来后,吹上一曲,心旷神怡,非常舒服,犹如捧本好书,细品一杯浓香的咖啡。

每逢出差、爬山、旅游,我行囊中都要装上两只笛子,闲暇之余,吹上几段。说来在周围“笛人”中,也是吹得“高远”。笛声伴我到天涯海角,上雪域高原,赴泰缅边境,游美国大峡谷、迈阿密,快乐无比。

在美国西部大峡谷,为我们服务的旅游巴士女司机非常敬业,受到同乘的10多国游客的认可。趁休息间隙,我为表谢意,为她吹了《梁祝》片段。虽然我们无法用语言交流,但她眼神中流露出欣喜之情,连连打手势,示意我继续吹下去,并饶有兴趣地指着笛子后缀的中国结,表示很喜欢。旁边坐着两位印度年轻人,也微笑着想要看看笛子。我递过去,两人传着看了半天,表情丰富地说了一大串印式英语,一句也没听懂。我猜意思是,吹得真好听,他们国家也有这玩意。临下车时,我把笛子上的中国结解下来送给女司机,她喜出望外,高兴地与我合影。

更有趣的是,在深圳欢乐谷景区门前,一位穿着自己民族服装的苏格兰大叔,陶醉地吹着好听又好看的风笛吸引游客。我从他身边走过时,拿出小笛吹起《红梅赞》,他很快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瞅着我,仔细听完,频频点头,表示欣赏。同事搞笑地让我俩合奏了一曲,并连连拍照,说要见报“见证民间交流,中西管乐PK”。一位记者和这位大叔互留了联系方式。不久,大叔真的给我们发来了他在很多地方演出的图片和介绍,令人感动。

每到一座城市,总要到这座城市的名校走走,也算是了却一下没上大学的心愿。

一天傍晚,走进南昌大学校园,黑暗中操场上隐约传来笛子吹奏的西游记插曲《女儿情》,虽不太流畅,但吹得很认真。走进主动搭讪,小伙儿只言片语。我试吹同一首曲子后,小伙马上热情健谈,原来是位在校研究生,钟爱笛子。相互交流心得,委婉地指出小伙吹奏中需要注意的几个细节,临走时,小伙一直把我送到校外我居住的宾馆。从此,老汉多了一位外埠青年“笛友”。

笛子是“桥梁”,让我领教了民间高手,结识了新朋友,明白了人生道理,人与人交流需要的是心的交流。

我常想,为什么这么挚爱笛子,“当你想哭没有眼泪,当你想笑又觉得太傻,当你想唱又不足以宣泄,笛声能如此传递自己复杂交织的心绪。”也许,这就是答案。

真的感谢几千年来,我们祖宗传下来的竹笛,相伴人生,滋养心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