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密岳村镇取缔无证煤场
新密万名干部读廉政书
巩义专项治理建筑噪声扰民
一封夹着十元钱的来信
给咱百姓办实事
发放铁皮小粮仓
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添新丁
中华农业文明最早的标志
县委常委会开到小村里
爱心粽送给环卫工
新郑开建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华农业文明最早的标志
——走进新郑裴李岗村
位于裴李岗村的裴李岗遗址石碑。
出土文物石磨盘、石磨棒。

本报记者 高 凯 通讯员 王保建 文/图

发现乡村魅力

位于新郑市新村镇西5公里处的裴李岗村,8000年前的先民们在此地开始使用石磨盘、石磨棒等手工“谷物脱壳机”,把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又往前足足推进了1000多年,而这个普通村落也因此闻名世界。为了详细了解那段久远而厚重的历史,记者昨日走进该村,实地了解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

初夏的裴李岗村,到处是茂密的树木和夹道开放着的鲜花,还有长势喜人的麦田和憨厚的庄稼人,构成一派极具中原特色的田园风光。在村中行走,如果不是怀有探秘的心思,很难把这个恬静的村庄同半个世纪前震惊世界的文物发掘现场联系在一起。村支书王现增语气中略带自豪地对记者说:“裴李岗文物遗址是在1956年发现的。经过50多年曲曲直直、反反复复的探索及论证、科学鉴定,最后确定距今约为8000年,是中华农业文明最早的标志,也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最早的一处遗址。由此,该遗址还被命名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河南省十大考古大发现之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谈论着裴李岗遗址发掘的过程,记者与一行人来到村附近一条小路尽头的岗脊上查看一块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裴李岗遗址’”文字的石碑前。这里无异于寻常农田,但这块石碑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人类早期农业文明的神圣之地。同行的新郑市博物馆馆长杜平安告诉记者,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轰动一时,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在出土的400多件各种器物中,石磨盘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石磨盘呈鞋底状,背面有左右对称的四个短足,盘面中心低凹,有着许多坑坑洼洼的“斑点”。专家们认为这些“斑点”是有意凿出来的,更有利于增强先民们在石磨盘上用石棒为稻谷脱壳取米的效果,这可以说是一个古老、伟大文明遗存的文化精髓。另外,遗址还发掘墓葬114座、陶窑1座、灰坑10多个,还有带有炭化后腐朽的粟粒、酸枣核、核桃壳的穴居房基,以及除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镰,手制素面的陶壶、陶碗、陶纺轮外,还有骨针、骨锥和猪、羊的骨骼等,这些器物为其他新石器文化遗址所少见,有独具一格的文化特点。

此外,采访中,记者还注意到,跟裴李岗文化一样令人惊奇的还有当地非凡的地貌环境。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大概在7000年前,这里的土壤就相当肥沃,遍地草木,水源丰富,因此先民们才选择在这里居住下来。

的确如此,此地可以堪称一块宝地,选择站在岗脊上,自东向西极目远眺,遗址由高向低跌落而下,经过一片慢坡和水势汹涌的双洎河相接。双洎河与溱河在裴李岗北部相汇后,向南流经遗址的西部,然后紧靠遗址南部折流向东,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遗址就环抱在河湾东北岸的台地上。

不过,即便拥有如此地利,研究的专家们也不愿否定先人们的智慧,他们为什么选择在此农耕桑田、繁衍生息?怎样学会设计、使用农产工具?这一切还需再潜心研究和深入挖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