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法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拉网排查加强监管
督促整改保障安全
专项立案监督
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
新郑法院回访留守
儿童传递司法温情
“保平”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新郑市司法局践行群众路线做“实功”
强力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
tpzz2462
tpzz246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保平”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记郭店镇海寨村人民调解员陈保平

本报记者 陈扬 通讯员 王军现 曹婧青

调解,是一项群众工作。调解员,在村(社区)里是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官”,却是一个村子化解矛盾、保平安维稳定的“领头羊”。在新郑市郭店镇海寨村,有这样一个人,父母亲希望他为国保平安,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保平”,而他也一心热衷“保平”,他当过兵,青春热血保家卫国,复员后回到村里又干起了村里的“保平”工作:调解矛盾,化解纠纷。他就是海寨村人民调解员陈保平,自2008年被新郑市司法局聘为人民调解员至今,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解难题、化矛盾、调纠纷、送政策、讲法律,成为海寨村名副其实的“保平”员。

“保平,你在哪儿啊,村里兄弟两个因为房子问题打起来了,都抄家伙了。”去年的一天,正在县城忙事儿的陈保平被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吓了一跳,他来不及多想,匆忙赶回村里。在聚集了很多人的人群中,陈保平看到兄弟两个的衣服都被撕烂了,脸上也有厮打过的伤痕。陈保平了解到弟兄两个是因为盖房子而闹翻了:老二新盖的房子上檐伸出来太多,“压”着老大家的房子,按照农村习俗,就是压着老大的“气儿”、压着老大的“财”了。最后,在保平的主持下,老二把伸出过多的房檐拆掉,兄弟两个不再“相煎”。

“法院管不着,村组管不了,部门管不好”。这是农村大量矛盾纠纷的共同特征。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够不上走法律程序的立案标准,但不解决又让人闹心。清官难断家务事,形形色色的矛盾纠纷,考验着保平的政策法律水平、情感沟通能力,还有至关重要的细心、耐心。

村里弟兄四个因为老父亲的几万元征地补偿款“红”了脸,一时之间,老人的赡养问题成了要钱的借口。“谁不赡养老人就是谁的不对,不要拿钱说事儿。”最后在保平的主持下,老人的钱自己留着,弟兄几个轮流赡养,谁不赡养,谁每月拿出1000元,由保平找人赡养老人。

这两年,海寨村进入新型社区建设和村庄拆迁改造时期,拆迁、补偿、安置方面的纠纷日益增多。要说服村里的父老乡亲都接受新型社区、土地流转等新事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农村百姓传统观念,认为土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最大财富,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以后。保平就挨家挨户做工作,有些在外地打工的,就跑到打工的工地进行劝导,后来,该村的新型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陈保平对于调解员的角色,有着自己的理解:我既要做政府的代言人,又要做群众的贴心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连接党群两端,陈保平说自己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

“有了保平在,村里的‘事儿’少了,党和群众的心更近了,信访的压力就小了!”郭店镇分管信访工作的司法所所长王胜利说,保平是海寨村真正的“保平”卫士!

自当上调解员至今,陈保平调解纠纷600多起。在全市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陈保平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践行群众路线的调解员情怀:愿做一辈子的“保平”员!

调解员风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