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党贺喜 通讯员 杨 曦 2014年的“母亲节”,对于女志愿者李银丝来说不同寻常。 清晨早起,她提上礼物,带着儿子,在金水区文明办工作人员引导下,来到“空巢妈妈”马金萍老人家认亲。这位“新闺女”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空巢老人’做些事,值。” 当天,金水区还有92户空巢老人“喜添新丁”。这就是全国首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金水区“311”类家庭关爱空巢老人项目中的一张“写真”。 从点到面,金水区已然成为“金水好人”壮大复制的沃土。数字会说话——志愿服务的“金水样本”、天明路爱心一条街、金水:一刻钟体验志愿服务温情、379个志愿站传递“郑”能量……据不完全统计,从年初到现在,中央、省、市各级全媒体聚焦金水区志愿服务的报道量超百篇。 “郑”能量呈现“井喷”之势,绝非偶然,这是金水区特殊的“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分”造就的必然现象。 入脑入心 让阵阵春风吹皱一池春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走在金水区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而别致的风景线引人注目——5000多幅“中国梦”公益广告贴满建筑围挡,织就一道流动的文明墙,鲜活的“中国形象”引发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注目礼;公益标语,雄踞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醒目位置;紫荆山公园、文博广场等公共游园,公益文化宣传长廊夺人眼球;全区150多个社区全部开设精神文明宣传栏和“遵德守礼”指示牌。随后,金水区文明办还将启动公民道德文化长廊进社区项目,让道德故事和人物与群众无声对话,朝夕相伴。 庄严的金水区委机关大院更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专栏醒目显眼;办公楼走廊、机关食堂内,中华传统文化、文明餐桌宣传画分外抢眼;全区处级以上干部每人的办公桌上都摆上了“24字核心价值观”台签。 (下转四版)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