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郑·影像 上一版3
文化“种”基层 群众“摘”硕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种”基层 群众“摘”硕果
——新郑市“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掠影
群众正在进行舞龙表演练习。
在城关乡的文化站广场上,盘鼓教练正在对来自该乡各行政村的60多名盘鼓爱好者进行培训。
适时开展优秀文艺活动评选,鼓励先进。
戏曲演员对文艺骨干进行一对一培训。
刚刚学会了一支舞蹈,村民们就在自家门前高兴地跳了起来。
“百支队伍、千名骨干”,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实现万家欢乐。
广场舞《大美郑州》培训现场。

本报记者 陈扬 高凯 刘栓阳 李伟彬 通讯员 王成铮 文/图

编者按

2014年,新郑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去年成功启动“六个一”文化惠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百支队伍、千名骨干、万家欢乐”文化惠民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为群众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从3月10日开始,将持续到9月30日,共分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开展培训、组建队伍,社区巡演、检查验收,成果展示、欢乐万家,建立机制、长效管理等五个阶段进行。旨在通过活动开展,传播先进文化,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在乡”,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实现全民参与、万家欢乐,在全市形成健康向上、邻里团结、良好和谐的社会风尚,也为共建“爱心新郑、幸福新郑、文明新郑、和谐新郑”和临空经济强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茶余饭后干什么?蹦蹦去!

忙里偷闲做点啥?扭扭去!

怎么,还打麻将?你“out”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4的新郑,无论是城里的游园广场还是村里的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欢快鼓点昂扬向上,没有年龄界限的舞姿醇香醉人,由老百姓主导的音符,奏出最美的旋律。

经济的飞速发展富了村民的口袋,如何去富村民的脑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让农民变成了市民,如何让他们在新的文化阵地开展群体性文体活动?每年上千场次的“双百演出下基层”、“公益电影下基层”等群众文化活动无法完全满足全市290个村(社区)60多万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如何抵制个别“三俗”类节目的出现?——“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应运而生,也让问题迎刃而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百姓看不如让百姓演;“送文化”不如“种文化”,来自老百姓的带不走、留得住的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伍更“接地气”;堵不如疏,先进的文化占领了农村文化的主阵地,“三俗”节目与赌博等不良风气自然没有了生存空间。

“少了麻将台边客,多了文化场上人。”说起村里的改变,梨河镇陈庄村的赵艳霞笑着说:“现在都改跳广场舞了,谁还打牌啊!”群众的潜力是无穷的,有时只是缺少个引导,“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彻底点燃了群众的文化热情。郭店镇河范村的盘鼓爱好者得知教练刘爱家中有农活脱不开身,为了及时进行排练,她们主动来到刘爱家中帮忙,欢声笑语在田间地头回荡。

百,百支队伍;千,千名骨干;万,万家欢乐。“百千万”,“万家欢乐”是目的。新郑的“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既注重盘鼓、戏曲、舞蹈、舞龙、舞狮等动态类队伍建设,同时也注重下棋、绘画、剪纸、书法、十字绣等静态类队伍建设,通过“万家”参与,真正实现“万家欢乐”。

截至目前,新郑市已通过广场舞、戏曲等各类培训活动培训市、乡两级各类文艺骨干2000多名,选拔、聘用文化志愿者600多名,全市已有近10万名群众参与到各级各类文艺培训中。

“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举一子而全盘活,解一卷而众篇明,既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先进文化,又活跃了群众生活、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了社区(村组)的活力。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育文化”,想群众所想,送群众所需,“沉”得下去,自然“热”得起来!

第一批新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赵霞在为文艺骨干上完课后,和大家一起展示作品。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